“技术进步的意义,最终是服务于人的福祉。” 这句话,始终颠扑不破。
汽车圈的热闹,用“百舸争流”来形容,恰如其分。
那边新车型刚亮相,这边创新技术就发布,紧接着又冒出个战略联盟。
但能邀来十几位车界巨擘,还引来央视直播的发布会,委实不多见。
这不,华为乾崑就摆了这么一出盛宴。
四月申城,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
岚图的掌舵人卢放,江汽的领军者李明,上汽的总裁贾健旭,一众汽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悉数到场。
这气派,颇有武林盟主号令群雄之势。
大佬们此行何为?
目标直指华为乾崑。
华为乾崑此番的发布会,干货满满。
核心内容有三:新一代ADS 4系统,高速L3商业化方案,以及智能驾驶安全倡议。
ADS 4系统,主打架构、安全、体验的全面跃升,WEWA架构、CAS 4.0系统、车位点对点P2P 2.0,光听着就觉得技术含量十足。
高速L3商业化方案,更具锋芒,直指无人驾驶领域。
而那份智能驾驶安全倡议,集结了一批车企,意在共同守护“全民智驾”的安全底线。
这件事,需要细细剖析。
如此多的重量级人物前来捧场,预示着什么?
昭示着华为在汽车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去,人们常说“互联网赋能汽车”,眼下看来,更像是“华为赋能汽车”。
华为的技术实力,已然成为各家车企无法忽视的关键因素。
然而,繁华景象之下,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度思索。
智能驾驶,正处在风口浪尖。
一方面,技术革新迅猛,自动泊车、自动变道,听起来都颇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也让人倍感忧虑。
近来,关于智驾系统引发事故的消息,还少吗?
主管单位刚划定智驾能力宣传的“安全警戒线”,华为乾崑就率先发起安全倡议,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举措。
关键在于,仅凭倡议,安全保障是否足够?
切莫忘记,技术是柄双刃剑。
智能驾驶,便利性毋庸置疑,但潜在的危险也真实存在。
设想一下,将操控权交给机器,一旦发生意外,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是汽车制造商?
是技术提供商?
还是那个坐在驾驶席上、似乎得以彻底放松的驾驶者?
更深层次来看,智能驾驶的普及,是否会加剧社会的不均等现象?
经济宽裕者驾驶着高科技汽车,享受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而普通百姓呢?
是否只能望洋兴叹,或者承担更高的风险?
这绝非无端的揣测。
这让我想起早前听闻的一件事例,某座城市为了推广智能公交,大幅缩减了常规公交线路。
结果呢?
小部分人群受益,却让那些更加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年长者和低收入群体,出行变得更为艰难。
技术进步,理应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如果技术发展,反而使一部分人被边缘化,这样的发展,便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追根溯源,智能驾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命题,更是一项社会议题。
它牵动着交通法规、法律条文、伦理道德,乃至社会公平。
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监管措施,更为严苛的安全标准,更周全的保障体系,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惠及大众。
与其说华为乾崑此番盛会是技术实力的一次炫耀,倒不如说是对整个汽车行业发出的一次警醒: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铭记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生活更为美好。
期盼将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汽车产业精英们的觥筹交错,更是普罗大众在智能化时代,也能拥有安心、便捷、有尊严的出行方式。
这才是“全民智驾”的真谛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