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破局 商用车先行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驶入快车道
2万辆。这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刚刚突破这一数字。它不再只是概念。是实实在在奔跑在大地上的绿色力量。从2021年启动示范。到如今五大城市群交出的成绩单。这是一场静默的变革。已然成型。
商业化,成了!
看这些数字。超过7亿公里纯氢运行里程。90%以上的用氢行驶占比。加注氢气超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万吨。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是热络的日常运营。干线物流的重卡轰鸣。冷链物流的昼夜穿梭。港口运输的繁忙有序。还有公交、出租……八大应用场景。全面开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走出了实验室和示范线。它正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创造价值。证明自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得明确: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工程。底气十足。
为何是商用车先突围?
这是一个关键选择。美国、日本、韩国主推乘用车。而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商用车先行。尤其是重卡。成为市场热点。销量占比高达80%。为什么?逻辑很清晰。商用车路线固定。对加氢网络密度要求相对较低。少量加氢站即可支撑一条线路的运营。而乘用车对加氢便利性要求极高。目前70兆帕加氢设施不足、车站端口不匹配等问题仍存。同时。商用车,特别是重卡。排放大、能耗高。氢能替代的环保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是突破口的理性选择。以商用车带动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进而健全加氢设施。最终带动乘用车发展。这是一条符合国情的务实路径。
成本,降下来了!
曾几何时。成本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最大的拦路虎。现在呢?局面已大为改观。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已降至2000-2500元/千瓦。较示范前降低了80%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进步。技术也在飞跃。平均系统额定功率达到110千瓦以上。纯氢续驶里程普遍达到400公里以上。较示范前提高1倍以上。部分车辆甚至达到600公里以上。产业链自主化水平大幅提升。电堆、空气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80%。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本下降。性能提升。国产替代。为规模化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下一站,何处去?
商业化初阶目标已达。但征程远未结束。挑战依然清晰可见。车辆购置成本仍高。加氢难、加氢贵的问题仍需破解。政策指引已经指明方向。2024年底发布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要高质量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支持在钢厂物流、矿山基地、工业园区、港口码头等场景开展规模化应用。形成完整可靠的氢能物流网络。这意味着应用场景将更深、更广。与工业脱碳紧密结合。未来可期。是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吗?是的。但前提是解决成本和加氢便利性双重挑战。与电动汽车形成“氢电互补”。才是更理性的格局。
结尾:2万辆只是一个起点。背后是清晰的战略、务实的选择和全产业链的奋力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中国路径。已经驶入了快车道。下一程。更值得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