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00家经销商拉横幅抗议,比亚迪用80亿和一根钢针重新定义了什么叫翻身
郑州车展那天,横幅拉起来的时候,王传福站在展台后面没说话。三百多家经销商堵着门要退网,有人手里攥着压了千万货款的合同,F3库存堆了三百多台卖不动。那会儿新车故障率高到什么程度?我认识个哥们儿提车半年,电池续航直接腰斩,冬天只能跑标称里程一半,气得差点把车开回4S店。后来听说内部会上王传福自己都承认:“我们被销量冲昏了头,生产线人停机不停,质量全顾不上了。”
这事儿要搁别的车企,多半就黄了。但比亚迪掏出八十个亿搞技术改造,硬是把两年内平均故障率压到1以下,还给出四年十万公里质保。从那以后,身边开比亚迪的朋友,抱怨异响的、投诉续航的,确实少了。
转折点来得有点戏剧性。2020年那场发布会,刀片电池被钢针捅穿,表面温度只有三四十度,跟没事儿人似的。旁边展台那块三元锂电池,当场就着了。这技术说穿了也不玄乎——把电芯拉长到一米多,省掉中间模组那层,空间利用率从四成提到六成。关键是材料配方动了手脚,热失控温度从两百度拉到五百度以上,安全边际一下就拉开了。汉EV上市后连着五个月破万销量,车价也从十二万区间跳到二十万。
我那个跑滴滴的哥们儿,去年换了台秦PLUS DM-i。他最满意的就是亏电油耗,长途没电了也不慌,百公里油耗压在四升以下,比他之前那台日系混动还省。这套系统用了双电机加单档减速器,结构比传统变速箱简单一半,但传动效率反而高了百分之八。那台1.5L发动机压缩比做到15.5:1,配合电机随时补足动力,市区超车该有的劲儿都在。
最邪门的可能还是CTB那套技术。把电池直接当车身用,听着就像走钢丝。但测试数据摆那儿——扭转刚度四万多牛米每度,顶部能扛九吨压力,国标要求才三吨。我那个开海豹的朋友上个月追尾了台奔驰,本以为电池肯定得大修,结果4S店师傅检查完说:“没事儿,你这电池就是车身的一部分,刚性比人家发动机护板还硬。”事后拆开看,电池包连外壳都没变形,就底盘梁吸能区溃缩了点。
刀片电池那种蜂窝铝结构,每片电芯之间用结构胶连着,碰撞时能把力分散开。海豹轴距两米九,前机舱长度才四百毫米,比同级别燃油车短了二十厘米,省出来的空间全给了碰撞安全结构。中保研测试拿全优评级那年,高端车型均价就突破二十五万了。
仰望U8那个四电机“坦克掉头”,日常用不太上。但论坛上见过车主发视频,三个轮子陷沙坑里,剩一个轮还能把车开出来。据说四个电机独立控制,反应精度能卡到十毫秒以内,比人踩油门快二十倍。去年在阿拉善测试,从三十度斜坡无动力滑下去还能自己爬上来,这确实有点东西。
智能驾驶这块,DiPilot用了两颗Orin芯片,算力五百多TOPS。我试驾过腾势N7,高速上变道、识别大货车比之前稳多了。不过城区还是得多留神,摄像头再多,碰上逆行电动车这种突发状况,还得靠人接管。
倒是iTAC那个扭矩控制系统挺有意思。普通车ESP是轮子打滑了才反应,这套系统能提前零点一秒预判。去年冬天在崇礼滑雪,租了台海豹四驱版,上冰雪路面确实感觉车尾收得住,不像以前开燃油车那么飘。原理也不复杂——电机扭矩响应速度只要十毫秒,燃油车发动机得两百毫秒,物理基础摆那儿。
商用车这块动作也不小。T5EV那款电动轻卡,搭了九十四度电的刀片电池,标称续航两百七十五公里,但加上能量回收,城市工况能跑到三百。电机功率一百五十千瓦,零到五十公里加速只要五秒,满足城市频繁启停。绍兴那边有经销商实测过,每公里电耗三毛钱,燃油车得一块二,一年省五万块燃料费。去年T5系列卖了三万多台,占电动轻卡市场四分之一份额。
供应链这块争议不少。迪链那套电子债权凭证,把账期从九十天拉到一百八十天,但供应商可以拆分转让,最低一块钱起兑。技术上用了区块链,所有交易记录上链存证防伪造。现在服务两万多家供应商,年流转资金三千亿。但有供应商反映,接受迪链得交零点五的贴现费,而且比亚迪会优先选这些供应商合作。这算是技术掌控力的另一种体现吧。
开车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品牌起起落落。技术路线没有绝对对错,关键看能不能把产品做扎实。现在满大街跑的绿牌比亚迪,大概就是最直观的答案。至于这些技术能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可能还得再看几年。但至少现在,不像十几年前那样让人提心吊胆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