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第三方测试都像照妖镜——合格产品稳如泰山,不合格的立马现原形。可偏偏有人见不得这面镜子,尤其当镜子照到自己身上时。
懂车帝最近一场新能源车对撞测试又掀了桌子:比亚迪汉EV和北汽极狐阿尔法S高速碰撞后,比亚迪静置两天竟起火燃烧,整车烧成空壳。
测试视频一出,车企急了,网友炸了,黑稿也连夜铺满了全网。比亚迪火速回应“冷却液渗透导致短路”,懂车帝则甩出证据称冷却液颜色不符规范——这罗生门演得比电视剧还热闹。
民间测试本该是好事。
国内驾驶辅助测试标准本就不完善,专业机构缺位,有平台自掏腰包做实测,逼着车企少玩虚的多搞技术,消费者举双手赞成。可偏偏有人不乐意:测试动了谁的蛋糕,谁的脏水就泼得最凶。
车企声明“测试不科学”还算客气,更狠的直接扣帽子:“充值帝”“媒体黑社会”“野鸡机构”,恨不得把测试机构生吞活剥。
问题出在哪?测试标准成了糊涂账。
懂车帝的冬测被扒出“零下71分钟开空调”“吃泻药再跑马拉松”式魔幻操作;夏季续航测试中,同一车型在不同温度下续航达成率能从66%暴跌到47%。
更魔幻的是,测试方既是参赛选手又是裁判——字节跳动旗下平台评测车企产品,流量赚了,公正性却碎了一地。难怪网友嘲讽:“按这玩法搞奥运,博尔特得先蹲71分钟厕所再比赛!”
但最寒心的是真话正在消失。
当车企联合施压、黑稿满天飞时,第三方测试的生存空间正被疯狂挤压。某车企被质疑后,懂车帝APP立刻置顶黑料推送;北汽极狐靠对撞测试销量暴涨90%,却无人追问测试背后的利益链。
这哪里是讨论技术?分明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所有测试都变成“广告位招租”,消费者还剩多少真相可看?
测试机构当然该被监督,但车企的“玻璃心”更该治。产品经不起骂,只会雇水军堵嘴,和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若真想清白,学学人家博世——敞开实验室搞“汽车测试周”,用科学数据说话。否则,当所有第三方评测都被骂成“过街老鼠”,最后吃亏的,还是只能对着广告买车的普通人。
网友神评论:
“以前看测评是避坑,现在看测评是看哪家充值少”
“把测试机构干掉了,车企就可以继续在广告里吹牛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