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博越L以单月2.8万辆的成绩,把一堆合资SUV按在地上摩擦,登顶紧凑级SUV销冠。要知道,
三年前这车刚上市时,评论区还飘着"国产SUV也就那样""合资车随便压"的声音。现在倒好,卖着卖着自己就成了"班级第一",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刺激。
博越L凭啥能逆袭?
它的爆火是偶然还是必然?
博越L凭啥卖成销冠?
是运气还是真有两把刷子?
今年3月博越L混动版上市时,没人想到它会成为"销量加速器"。
之前燃油版月销稳定在1.5万左右,算优秀但不拔尖。结果混动版一上来,把月销拉到2.5万+,秘诀就俩字儿:"降维打击"。
你看啊,合资SUV比如CR-V、RAV4,混动版起步价22万往上,油耗6L/百公里;博越L混动版起售价才15.98万,油耗低至4.7L/百公里,动力还更强。
系统综合功率245马力,比CR-V混动的215马力高出30马力,加速性能甩开一个身位。
狠的是,它用的雷神混动8848系统,电机效率比很多合资混动的还高——这不是拿"降维武器"打"冷兵器"吗?
销量数据最能说话。今年1-10月,博越L累计销量达到23.8万辆,同比增长,而同级别的CR-V销量为19.2万辆,RAV4为16.8万辆。反转来得太快,让不少业内人士都始料未及。之前大家觉得国产SUV只能在10万级卷价格,博越L偏要证明:咱能在15-20万的主流战场,用技术和性价比硬刚合资。
从配置对比来看,博越L的优势明显。
15.98万的起售价,标配13.2英寸中控屏、全景天窗、L2级辅助驾驶、无线充电等配置,而CR-V同价位车型这些配置要么没有,要么需要加钱选装。消费者不是傻子,同样的钱能买到东西,谁不愿意呢?
博越L混动版4.7L/百公里的油耗,相比燃油版省了近的油费。按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一年能省下4000多块油钱,三年下来就是一万多,这个账算得很清楚。在经济形势不太景气的当下,能省则省成了很多家庭的购车准则。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品牌认知度的转变。
以前提到吉利,消费者想到的是便宜,现在不一样了。收购沃尔沃、入股戴姆勒、推出极氪品牌,一系列操作让吉利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都有了质的提升。博越L作为吉利的旗舰SUV,自然受益于品牌溢价的提升。
凭啥成了博越L的底气?
博越L敢这么卷,核心靠俩"硬后台":CMA架构和雷神混动。
先说CMA,这平台是吉利和沃尔沃一起搞的,相当于"豪华车技术平替"。CMA全称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翻译过来就是紧凑型模块化架构。这套平台最牛的地方在哪?它把沃尔沃那套欧洲安全标准移植过来了。
举个栗子,CMA的车身强度用了的高强度钢,其中热成型钢占比达到,这个比例在同级别车型中算是顶尖水平。
博越L在C-NCAP碰撞测试中获得五星评价,侧面碰撞和正面重叠碰撞测试中,驾驶员胸部和腿部伤害值都控制在很低水平。底盘调校是沃尔沃团队做的,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组合,过弯稳得像贴地飞行,操控性能直逼20万级豪华SUV。
从技术细节看,CMA架构采用了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支持FOTA远程升级功能。
这意味着博越L可以像手机一样不断更新系统,增加新功能。目前已经推送了5次OTA升级,每次都会带来新的体验优化,持续进化的能力是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再看雷神混动,这玩意儿被网友叫"国产混动天花板"。它不像某些合资混动光靠"油改电"凑数,而是专门为插混/油混开发的3挡DHT Pro变速箱。这套系统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智能切换纯电、增程、混动三模式,而且切换过程用户几乎感觉不到。
具体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市区堵车时,系统自动切换到纯电模式,发动机完全不工作,既安静又省油;中低速巡航时,发动机驱动车轮,电机辅助补充动力;高速行驶时,切换到3挡驱动模式,发动机工作在最高效区间,油耗表现最佳;急加速时,发动机和电机同时发力,爆发出245马力的最大功率。
从数据对比来看,雷神混动的优势很明显。
它的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到,比丰田THS系统的高出2个多百分点,比本田i-MMD的领先不少。电机最大功率100kW,扭矩320N·m,动力输出比很多2.0T发动机还强劲。
是成本控制。
雷神混动系统采用了大量自主研发的核心零部件,包括发动机、电机、变速箱等,这让吉利在定价上有了主动权。而合资品牌的混动系统大多需要从总部采购,成本高,价格自然下不来。
简单说,CMA给了博越L"安全+操控"的底子,雷神混动补了"省油+动力"的短板,俩技术一搭,正好戳中了用户"想要合资品质但嫌贵,想要国产性价比又怕没技术"的痛点。
技术组合在15-20万价位段几乎是降维打击,合资车想要应对也不容易。
博越L能成销冠,只是车好吗?
背后藏着国产SUV的什么机会?
博越L爆火,表面看是产品力强,往深了挖是"合资车疲软+国产技术崛起"的双重机遇。
前几年合资SUV为啥能躺赢?
一是品牌溢价高,消费者迷信"合资标";二是技术垄断,特别是混动系统只给自己用,形成了技术壁垒。但这两年风向变了,变化来得比谁都想象得快。
先说消费观念的转变。90后、00后逐渐成为购车主力,这群年轻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判断标准理性。他们买车不再迷信"合资标",看重实际体验。博越L的13.2英寸中控屏支持语音控制、手势操作,说"你好博越,打开天窗"就能执行指令,智能化体验是很多合资车做不到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包含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功能,实用性很强。年轻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科技配置买单,而不是为品牌logo多花冤枉钱。
再看技术格局的变化。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局部"领跑"的转变。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中国车企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博越L搭载的雷神混动系统,技术参数已经超越了很多合资混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数据最有说服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189.1万辆,市场份额达到,创历史新高。其中SUV市场,中国品牌份额达到了,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变化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全面成熟和技术实力的显著提升。
15-20万级SUV市场是块大蛋糕,年销量超过300万辆。
以前这块市场被CR-V、RAV4、逍客等合资车型占了份额,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博越L、哈弗H6、长安CS75 PLUS等中国品牌车型,用"技术平权"策略在抢蛋糕。同样的价格,给你高的配置、省的油耗、安全的底盘,合资车要么降价(利润缩水),要么不降价(用户流失),陷入了两难境地。
市场反应已经很明显。
今年以来,CR-V、RAV4等车型都推出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最高优惠达到2-3万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即使这样,销量依然没有明显起色,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趋势很明确。
深层的原因是供应链优势。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从芯片到电池,从钢材到玻璃,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国内找到优质供应商。这让中国品牌在成本控制和响应速度上都有明显优势。博越L能以15.98万的价格提供如此丰富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供应链的成本优势。
还有环境的支持。
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虽然纯电动补贴在退坡,但对混动车型依然有倾斜。一些城市对混动车型在牌照、通行等方面给予优待,这也促进了像博越L这样的混动SUV的销售。
网友吵翻了!
博越L能一直当销冠吗?
它真比合资车好吗?
网上关于博越L的讨论确实很激烈,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车迷小张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博越L火是因为便宜吧?
开三年保值率肯定不如CR-V!"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保值率确实是国产车的传统弱项。但现在情况在改变,博越L有CMA背书,二手市场表现已经不错。某二手车平台的数据显示,3年车龄博越L保值率,CR-V是,差距已经很小了。随着中国品牌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保值率差距还会继续缩小。
宝妈阿琳关心的是可靠性问题:"混动版电池会不会容易坏?
后期维修贵不贵?"
这个担心可以理解,毕竟混动车型技术相对复杂。但博越L用的是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技术成熟度很高,而且享受终身质保(任车主)。电池安全性也做了充分考虑,通过了针刺不起火测试,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保证安全。维修方面,吉利4S店覆盖面很广,县级城市基本都有,维修便利性不成问题。至于费用,换个电池组大概3万元,和合资混动差不多。
老司机王哥的吐槽也很典型:"博越L内饰塑料感强,不如合资车高级!"
这个得具体分析。
博越L内饰确实没有堆砌大量软质材料和豪华装饰,但用料标准不低,该软的地方都是软质包裹,金属饰条也用了不少。现在年轻消费者在意功能性,比如语音控制能开天窗调空调、手机无线充电、后排USB接口等等,这些实用配置博越L都有,而且做得不错。
争议背后反映的是消费理念的分化。
老一代消费者看重品牌和面子,年轻消费者看重性价比和实用性。博越L恰好迎合了后者的需求,所以能在销量上取得突破。
从技术角度看,博越L确实有不少亮点,但也不是完美无缺。
比如NVH控制还有提升空间,高速行驶时风噪稍大;后排空间虽然够用,但比起汉兰达这类大尺寸SUV还是有差距;智能化配置丰富,但系统响应速度和流畅度还不如特斯拉等新势力品牌。
但话说回来,15万多的价格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
完美的产品是不存在的,关键看性价比是否符合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博越L确实做到了。
至于能不能一直保持销冠地位,这个很难说。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今天的冠军不代表明天还是。但博越L至少证明了一点:中国品牌已经具备了在主流市场与合资车正面竞争的实力,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结语:技术说话的时代到了
博越L从"不被看好"到"卖成",本质是国产SUV终于学会了"用技术说话"。
它不是靠低价内卷,而是用CMA的安全、雷神混动的省油,还有智能配置的贴心,把"合资滤镜"一块块打碎。
转变意义重大。
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汽车工业都在扮演"跟随者"角色,模仿、山寨、价格战是主要竞争手段。现在不一样了,以博越L为代表的中国品牌车型,开始在技术、品质、服务等维度全面对标甚至超越合资车,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能不能守住销冠地位?
坦率说不好判断,汽车市场变化太快,今天的冠军明天可能就被超越。但至少它证明了:国产车不用跪着卖,站着也能成顶流。这对其他国产SUV来说,是个好信号——技术到位了,用户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从大的格局来看,博越L的成功只是开始。
随着中国汽车供应链的进一步完善,技术实力的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会有像博越L这样的产品涌现出来。到那时,"合资车就是好"刻板印象可能就彻底成为历史了。
毕竟,谁不想花少的钱,买辆懂自己的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