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权限,安世中国发文刚正回应,拒绝荷兰总部命令,欧洲车企慌了
10月19日那天,安世中国区直接甩出一纸声明,把和荷兰总部的关系划得明明白白。上面写着:中国这边运营照常,不搭理总部的新指令。这下子,看热闹的人都坐不住了,有人说,这波操作简直就是把“对抗”两个字贴在脸上。
消息传出来没多久,一堆关于员工被停薪、系统权限受限的传言又满天飞。可同一天里,中国区管理层给全体员工来了一封信:工资福利全都正常,该发的一分不少,还特地加了一句,“咱们工资是自己公司开的,用不着看外国脸色。”这种表态很少见,说实话,这种底气不是谁都有。
外界本以为中方会按兵不动,可商务部根本不给荷兰留喘息机会。早在14号就已经亮牌子——出口管制直接落地,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和配件,现在一句话出口暂停。有点像你还没抢到钥匙,就发现大门其实掌握在人家手里。这一下让原本意气风发想接盘的荷兰政府彻底傻眼。
整个事件能追溯到9月底,那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指令,说要冻结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并且资产和知识产权也得重新分配。不光如此,中方委派来的CEO张学政7号当天就被免职,然后由有决定权的外籍董事临时顶替。这事儿做得太干脆,也难怪国内网友各种吐槽:“这是明抢,不装了。”
后头更离谱的是,公司三名外籍高管居然反手去法院申请削弱中方控制力。一时间,“反水”“夺权”等词成了网络热门。但这些花招到底有没有用?大家心里都清楚——核心供应链还攥在中国人手里,再怎么折腾也是空架子而已。
其实类似戏码以前也演过一次。当年英国政府盯上收购案,让安世半导体不得不卖掉大部分NWF股份,还真拖了一年才勉强谈妥。而现在这场游戏玩得更猛、更露骨,不过该说不说,中方反击节奏比以往快多了,一步一步全都是硬碰硬。
广东那座占地八万平方米的大型组装基地,就是最扎实的筹码之一。全球那么多汽车品牌要芯片,全靠这里供货。听说今年上半年数据算下来,中国区营收差不多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一半左右。所以无论谁接班,都绕不开这个关键节点。
当初欧美车企跟进订单的时候没人想到有朝一日会卡壳卡在这一环。今年10月初开始,各路欧洲客户陆续收到通知,说交付可能延迟甚至无法保障。本来计划好的新车型产线,只能干瞪眼等零部件。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库存最多撑几周,如果再补不上料,大批工厂随时可能停摆。这回轮到老外焦虑起来,有些车厂负责人急得睡不好觉,会议开个不停,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有人感叹,这阵仗跟前两年的缺芯潮何其相似。当时各国拼命囤货备料,到头来还是防不过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动。“风险转移”喊口号容易,但真遇事哪还有什么所谓安全港?
讽刺的是,本来说好要“维护国家安全”,结果却把合作伙伴一起拉下水。不止一家欧洲行业协会跳出来喊话,希望尽快恢复稳定,否则产业链真的扛不住连锁冲击。他们嘴里的“短期影响”很快就变成现实压力,每耽误一天损失只会累加,从采购端一直蔓延到终端销售市场,小企业根本没有缓冲余地可言。
有意思的是,每次西方伸手管控别人的时候,总觉得股权就是万能钥匙。然而如今局面换作别人掌舵,却发现只拿走账面数字远远够不上真正的话语权。如果供应链、技术团队、人力资源这些基础盘稳稳压在当地,无论资本怎么玩套路,到最后主动权依旧牢牢拴着原主身上。不夸张讲,如今商业世界谁还能单纯靠行政指令搞定所有麻烦?
自从美国出台BIS“50%穿透规则”,很多国际交易背后的博弈愈发复杂。虽说媒体报道不会每条细节都点破,但圈内人聊起最近动作,多多少少都会提及美方推波助澜。不过官方嘴巴紧闭,对此并未正面回应,只留下业界猜测空间足够广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纸出口限制掀起涟漪一点也不用奇怪,本土利益优先成为共识之后,很难期待再有什么温情脉脉式协商空间存在。
目前局势基本形成僵持:荷兰方面捏着表决席位,中资团队守住生产与销售,两边互相试探底线;但凡哪一处松懈立刻牵动整个板块神经。从现阶段反馈来看,中国商务部公开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利用行政力量插手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如果事情继续恶化,不排除进一步升级措施。一句话,没有哪个环节可以轻易退让,更没有哪一项决定属于单向胜利者独享蛋糕那种简单剧情设定了。
至于海外那些习惯于自由买卖模式的大企业,被迫卷入这种超预期纠纷以后,只能默默适应新的现实环境。如果问他们下一步怎么办,多数回答都是摇头苦笑——毕竟改变不了规则,又不能马上找到平替方案,那只能寄希望危机早点过去吧。当然,在真正经历过这些跌宕之后,对未来生意环境是否乐观,大概只有他们自己心知肚明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