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任何机器人需求,欢迎联系广州宇熵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19520985871
人形机器人量产之路布满荆棘,即便是以颠覆性创新著称的特斯拉,也在机械手的精细操作前不得不放缓脚步。
“你越研究人类的手,就越会发现人类的手多么不可思议。”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这样解释Optimus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推迟的原因。这位一向以激进目标著称的企业家罕见地承认,制造出像人类双手那样灵巧的机械手,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挑战。
特斯拉已正式宣布搁置原定2025年生产5000台Optimus机器人的目标。这一决定打破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0-1”突破的短期预期,也暴露了整个行业面临的技术瓶颈。
一 雄心受阻:特斯拉量产计划生变
回顾特斯拉的Optimus项目进展,可谓是一次次雄心与现实碰撞的缩影。2025年3月,马斯克在一季度全体会议上雄心勃勃地宣布,当年要生产5000台Optimus,2026年将这一数字提升至5万台。
然而这一目标很快被现实侵蚀。有报道指出,特斯拉内部已将2025年的生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而最新财报电话会上的信息显示,2025年的量产计划已完全搁置,推迟至2026年底。
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现状。截至2025年7月,Optimus的实际产量仅达到数百台,不足原计划的十分之一。由于机器人手部和前臂设计存在严重技术难题,工程团队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特斯拉已暂停生产,并积压大量无手机器人机体。
这一决策直接反映了理想蓝图与工程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从5000台到2000台,再到因局部难题而全面停产,Optimus项目的演变过程是对过度乐观预期的修正,也是对行业整体技术成熟度的现实检验。
二 问题根源:机械手成最大技术瓶颈
马斯克在播客节目中坦言,“手部的精细操作是整个设计中最难的部分”。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评价,背后是整个机器人领域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高峰。
从生物仿生学角度看,人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系统。人类的手有27个自由度,包含27块骨头、29个关节、34块肌肉,以及数不清的神经末梢。这个经过数百万年进化的“精密仪器”能够实现抓、握、捏、揉、弹等成千上万种精细动作,并具备敏锐的触觉反馈。
对机器人而言,复刻这种能力面临多重挑战。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布置足够多驱动单元以实现多自由度运动;如何确保这些单元具备足够功率密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又能精确控制力度;如何设计高效可靠传动机构。
除了灵巧手问题,Optimus还面临其他技术挑战。据报道,Optimus的关节电机在搬运重物时容易过热,温度甚至飙升至警戒线,迫使机器人降速或停机。其目前使用的2.3kWh电池仅能支持不到2小时的持续运作,无法满足工业应用需求。
软件效率同样不尽如人意。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的实际搬运效率不到人工的一半。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可靠性不足,多任务协同能力尚未突破。
三 供应链与安全:量产的额外挑战
除了技术瓶颈,特斯拉还面临供应链缺失的挑战。马斯克指出,与汽车、电脑等成熟产业不同,人形机器人缺乏现成的供应链体系。为了制造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必须高度垂直整合,深入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自己制造零部件。
这种垂直整合战略虽被视为特斯拉的核心优势,但也意味着更长的筹备周期。特斯拉已于半个月前开始暂停采购Optimus的零部件,导致多家供应商面临订单延迟与库存积压问题。
安全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一位50岁的员工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协助拆卸生产线时,遭Optimus等效约3629公斤的重量的打击倒地失去知觉。这一事件导致高达5100万美元的天价赔偿诉讼,凸显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中的安全风险。
特斯拉的停产决定对其供应链企业产生了直接冲击。一些为成为Optimus供应商已投入巨额资金的企业,如拓普集团曾计划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投入50亿元,这些投入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
四 潜在解决方案:技术突破路径分析
面对当前的技术瓶颈,行业正探索多种突破路径。
灵巧手架构创新。特斯拉正在尝试将手部自由度从11个翻倍至22个,并集成能感知0.1N力变化的触觉传感器。初创公司星际光年CEO位德浩指出,结构设计、软件调试与生态配套是灵巧手面临的三大挑战。解决方案可能包括仿生关节设计、高密度传感器集成以及新型传动机构。
热管理技术升级。特斯拉供应商三花智控为Optimus提供液冷散热模组,其微型化电子膨胀阀与微通道液冷技术可将执行器工作温升控制在5℃以内。银轮股份、腾龙股份等热管理厂商也将车规级液冷技术迁移到机器人场景。
动力系统优化。长城科技开发的无框力矩电机采用新型绕组设计,能耗降低15%,同时将工作温度控制在60℃以内。唯科科技的PEEK材料部件比传统金属轻40%,且耐高温性能优异,可应用于电机壳体与结构件。
软件算法提升。特斯拉计划使用更多合成数据训练机器人模型,提高Optimus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复杂动作的成功率。通过将自动驾驶技术迁移到人形机器人,虽然这一技术路径尚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长期看可能带来突破。
供应链协同创新。特斯拉正采取自研+外协的策略,在保持核心协同的同时,借助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通过复用为特斯拉汽车配套的产线、工艺与质量标准,供应商可快速适配机器人的量产需求。
五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特斯拉的量产延迟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反思机会。著名机器人专家、iRobot联合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指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需消耗大量能量保持直立,一旦摔倒破坏性能量呈立方级放大。他断言未来15年内,真正商业化的人形机器人可能彻底抛弃人类形态,大概率“带轮子、多机械臂、却不再像人”。
然而,行业整体发展仍呈加速态势。美国机器人公司Figure发布了首个专为量产设计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目标覆盖家庭、工业等多场景。该公司通过设计与工艺重塑,引入压铸、注塑与冲压等工艺,将零件制造时间从“周级”压缩至“20秒级”,显著降低单台成本。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1.6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324亿美元。
对于特斯拉而言,尽管短期受挫,长期战略并未动摇。马斯克公布的路线图显示,计划在2026年一季度发布第三代Optimus,并建设一条年产百万台的生产线,于2026年底开始生产。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表示,2026年的资本开支将大幅增加,为人工智能计划(包括Optimus)做准备。
商业化路径也将分阶段拓展:2026-2028年聚焦工业场景执行重复性劳动;2029-2031年切入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领域;2032年后进入家庭场景成为通用机器人。
未来几年将是决定人形机器人行业格局的关键时期。Figure等公司已推出专为量产设计的机器人,通过工艺创新大幅降低成本。特斯拉也正组建跨领域团队推进技术突破,Optimus工程团队多数成员来自汽车部门,正将汽车驱动单元的技术迁移至机器人执行器研发。
行业专家指出,实现真正类人灵活操作的技术鸿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深邃。而特斯拉在Optimus项目上的挫折与进步,都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宝贵参考。
广州宇熵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公司概况
广州宇熵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机器人系统服务商,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欢迎扫码交流沟通。
业务范围
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我们专注于为工业领域提供高效、精准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核心优势
专业的技术团队: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业团队,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
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与多家知名机器人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机器人设备。同时,我们注重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和维护保养服务,确保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公司紧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投入研发资源,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应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
服务宗旨
广州宇熵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优质服务为保障,与客户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公司主页:www.yushangtec.cn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