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新ES8试驾还没开始热烈讨论,市场上就传来一个消息——他们在资本市场上操作得比我早几个月还快。9月10日,刚下午还在翻文件,晚上就看到融资公告登出来,10亿美金的募资定价秒结束。这操作快得有点惊人,感觉就像是一场跑步比赛,别人还在调整呼吸,蔚来已经冲到终点了。然后打开新闻,港股第二天就涨了个不停,像是终于确认了他们未来可期的底气。
我当时心里在想——这10亿到底投到哪儿?听说主要有三块:技术研发、车型开发、以及充换电基础设施。这一算,感觉就像 家里买房,装修、家具和提前备点电池。他们怎么能把钱精确投到这三块?我猜大概是,还得分个优先级。
先说技术——我之前问过研发部那些大神:你们最看重哪个技术?他们笑,当然是新的神玑芯片和SkyOS操作系统了。我估算,核心技术投资应该占了60%以上,毕竟谁研发出了黑科技,行业就得跟着变。像NT3.0平台优化,等于给车装上了引擎升级包。那个SkyOS,能让车辆在不同场景读心似的智能反应——这就像你用手机,把不同需求放到快捷键上,一键搞定。
第二块,是新车开发。这也是个头疼活,开发一款新车比想象中难。你得不断试错,找最合适的零件、材料,甚至连设计思路都得摇摆几次。蔚来之前为了搞定新ES9的电池架构,花了几个月微调,最后还得把生产线改造一下。产线改造我猜每次投入少说也得几百万(这段先按下不表),特别是电池模组和车身拼装线上。
第三块,充换电网——我记得前几天碰到一修理工,说: ‘我打个比方吧,好比加油站,你加油挺快,但得多盖几站,才能不排队。’ 蔚来强调扩张,估算每月充电站点要投资几千万美元,用于铺开网点、布局全国。尤其要保证在节假日、长途出行时,没有电量告急的焦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当时门店的照片,排队人满满,旁边一位客户说:我本来对造车挺不耐烦,现在觉得还挺靠谱的。 其实我觉得,私底下销量增长,和新技术带来的体验提升关系大了去了,但另一方面,渠道建设的效率简直超出预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蔚来真的是技术硬,还是营销会吹?其实都对,毕竟在这个行业里,车不就是会说话、会跑的电子设备吗?有时候,研发其实就是用心做出用户希望的东西,但你要让市场接受,就得靠渠道和体验管理。
问一下:你觉得哪一步最容易出错?我觉得未必是技术本身,而是投放节奏。你想想,一个技术再牛的芯片,如果不能及时量产,或者用户体验没跟上,那就白搭。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为啥蔚来上了资本快车道,反而让人觉得更靠谱了?我猜是不是因为,钱就像护城河一样,为他们搅动研发、产能、市场三大板块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你看,财报显示,二季度交付7万多辆,经过成本控制,毛利率也悄悄从边缘走向正轨。
但心里也清楚,未来是不是真的那么顺?还得应对供应链激烈的博弈。电池原材料涨价,半导体断货,都可能让这场长跑变得紧张。其实这里干的,是像拼多多一样拼成本,用大规模采购和产业链整合,来把价格战打得更优。
我还在想,为啥新ES8试驾那么火?还是因为它带给用户的感觉。不光科技感,更像是用得顺手。那天拉着朋友去店里,他拍了拍车门:这门很好扎手,关上那声感觉有什么仪式感,像开门迎客。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细节其实比宣讲广告更能打动人?我相信,未来的汽车,也许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是不是太喜欢琢磨这些微妙的点了?但,真要说,技术的钱花得越多,似乎反倒更懂车的人越能理解——因为,钱如果用得好,就像厨房里调料用得精妙,每一味都能炒出不同的滋味。
我还能想到个问题:在这样的投入下,蔚来究竟是稳扎稳打还是冒险冲刺?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想吧。
最后还得说一句:你注意到没?这些车的细节——比如那个新款内饰的软包,摸起来真舒服。有时候,细节就是那个点,让人忍不住多摸几下。
汽车不就是用手触摸的未来?但未来哪个点能真正触摸得到呢?也许,小细节才是决定一辆车,甚至整个行业走到哪里去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