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一汽丰田的数据,说今年卖得不错,逆势增长了11%,我第一反应不是“牛逼”,而是“坏了菜了”。
这不是什么好兆头,这说明丰田,这个车圈里最执拗的“老顽固”,终于被逼到不装了,摊牌了。
它悟了,但不是顿悟成佛,是顿悟成魔。
因为在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想活下去,光当个好人是没用的。你必须发疯,必须把桌子掀了,必须成为那个让所有人都睡不着觉的颠子。
过去我们聊丰田,聊的是什么?是QDR,是“一车传三代,人走车还在”,是那种中年男人盘了十年包浆的核桃,稳定、可靠,但你说有啥激情?没有。
它的逻辑是,我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的不好用但绝对不会坏,你们就得认。
这种自信,带着一种工业时代的傲慢,甚至有点“PUA”的味道。
但在今天,这套玩法彻底失灵了。
为什么?因为时代变了,对手不讲武德了。
新势力们上来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冰箱彩电大沙发直接糊脸,智能驾驶不管成熟不成熟先给你OTA了再说。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理想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这种闪电战打法,直接把丰田这种还在挖战壕、筑壁垒的老师傅给干懵了。
所以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个被迫“开窍”的丰田。
这个所谓的“RCE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说白了就是丰田终于承认,以前那帮在日本总部闭门造车的“大祭司”,根本不懂中国。他们不懂为啥中国人需要一个能在车里唱K的系统,也不懂为啥一个屏幕能滑动就叫“科技感”。
现在,他们不犟了,开始“听劝”了。
最典型的就是那个bZ5,拉着Momenta搞智能驾驶,参数直接拉满,33个感知硬件,544Tops算力。这姿态,就好像一个修仙百年的剑宗宗主,突然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冒蓝火的加特林,对着你说:“大人,时代变了。”
同行看了也得傻,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但问题来了,堆料就能解决问题吗?
不,智能驾驶这个东西,它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不是你有多少个雷达,多少Tops的算力。
智能驾驶的最终决战之地,不在硅谷,不在斯图加特,而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三线城市的菜市场门口。
你的终极对手,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任何一个骑着“老头乐”的、走位飘忽不定的老大爷。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你那544Tops的超级大脑,能在一毫秒内算出大爷下一步是要左拐、右拐、还是原地刹车接一个神龙摆尾吗?你算不出来。因为大爷自己都不知道。
这是一种混沌,一种只属于东方的驾驶玄学。
所以丰田把自家的“防御驾驶理念”和Momenta的数据模型结合,想搞一个“更安全”的智能驾驶。这个思路,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是能理解的。它试图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发疯的市场里保持一丝体面。
但这种体面,有时候恰恰是它最大的弱点。
因为最牛逼的防御,不是金钟罩铁布衫,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大家谁也别吃了。你看现在价格战打的,不就是这个路数么。
然后我们再聊聊丰田的“根本”,那个所谓的“开不坏”的品质。
我承认,这在过去是金字招牌。因为我真的折腾过不少车,深深明白一台车半路抛锚能把人的心态搞得多崩。丰田的可靠,是一种让人安心的“无聊”。
但现在,这个优点正在被消解。
不是说质量不重要了,而是它的权重没那么高了。
现在的汽车,本质上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它是一个电子产品,一个“压缩毛巾”,一个带四个轮子的手机。
你会要求你的手机能用十年吗?你不会。你只希望它在被你换掉之前的两三年里,系统流畅,APP够多,能让你玩得爽。
“一车传三代”的理念,正在被“一代传三代APP”的现实所击败。
加大,加大,加大。屏幕要加大,功能要加大,OTA频率要加大。
这是一种技术层面的“通货膨胀”。
丰田引以为傲的QDR,就像是在这个通胀时代里,你还死死攥着手里的黄金。黄金是保值,但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在玩虚拟币,你抱着黄金,买不到东西。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
不过,说真的,我这种老用户的心态其实很矛盾。一方面,我骂它不思进取,另一方面,我又怕它变得和那些新势力一样,花里胡哨,但根基不稳。
所以,丰田现在做的这一切,无论是搞智能,还是学着新势力搞用户运营,又是时光焕新又是周年礼遇,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我救赎”。
它在试图给自己这尊“工业神像”注入一点“互联网的人格”。
这是一个痛苦且必然的过程。
它必须学会说黑话,玩烂梗,甚至要学会跟用户“称兄道弟”。
但这里面有个最核心的悖论。
就是会买丰田的人,很多时候,就是冲着它的“不变”去的。他们买的不是一台车,而是一种确定性,一种信仰。
就像会买奔驰的人,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觉得你在侮辱他。奔驰最值钱的,就是那个三叉星标本身。
丰田也一样,它最值钱的,是那个牛头标背后代表的“省心”和“可靠”的品牌玄学。
现在丰田亲自下场,说“你看,我也很智能,我也很会玩”,这反而会让一部分最忠诚的用户感到困惑。
这就好像你一直信奉的那个扫地僧,突然开始直播带货了。
你当然知道这是为了香火,为了生存。但那种神圣感,那种信仰,就在那一刻,崩塌了。
所以,丰田的转型,最难的不是技术,不是营销,而是如何平衡“神性”与“人性”的尺度。
是是是,它放下身段了,它开始听劝了,它甚至开始讨好用户了。
但最终决定它能走多远的,可能恰恰不是这些它新学会的“花活儿”。
而是当所有车都变成了聪明的电子产品之后,还有多少人,会仅仅因为那个牛头标,就选择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任。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就问你怕不怕?反正我是有点怕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