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辉煌到收缩:三菱在中国的演变
三菱汽车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代初期,其发动机技术一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核心动力支持。1997年,三菱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资成立“沈阳航天三菱”,成为彼时中国最大的小排量发动机生产商之一。2012年,三菱与广汽集团进一步深化合作,组建“广汽三菱”,正式进入整车合资生产领域。
欧蓝德、劲炫、帕杰罗等车型在一段时期内赢得不少消费者青睐。尤其在SUV快速扩张的2010年代,广汽三菱销量一度超过14万辆,成为中国SUV市场的重要外资参与者。
二、为何彻底退出?三大因素无法回避
新能源转型失速
当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小鹏等品牌在新能源赛道疾驰时,三菱始终停留在燃油车和插混领域,缺乏电动平台及自主电池技术。这使其产品逐渐被中国市场边缘化。
产品老化与研发乏力
广汽三菱在售车型更新频率慢,主力车型多年未换代,配置和设计难以满足新消费需求。在本土品牌大幅提升品质与性价比的背景下,三菱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联盟资源倾斜
作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三菱在资源分配上处于边缘位置。电动化平台、智能驾驶系统更多由日产和雷诺主导,三菱未能获得核心技术支持。
三、退出的方式:逐步剥离,平稳交接
三菱退出并非突然抽身,而是循序渐进地完成产业退出过程:
• 2023年,三菱正式停止长沙工厂整车生产,由广汽集团全资接手并转为广汽埃安新能源生产基地。
• 2025年7月,三菱将沈阳航天三菱的全部股份转让,中方接手后成立“沈阳国擎动力”,继续生产原有发动机型号,保障用户服务不受影响。
整个过程未引发大规模裁员或消费者维权事件,显示出中日双方在产业转移上的高度理性与稳妥。
四、背后的逻辑:中国市场已进入新秩序
三菱的退出,不只是一个品牌的失败,而是整个外资车企在中国生存逻辑的变化体现:
1. 产品力不够 + 电动化迟缓 = 竞争出局
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靠旧有品牌光环或合资身份已难以维持市场份额。
2. 中国汽车工业进入“技术输出”阶段
过去中国车企依赖外资技术,如今比亚迪、宁德时代、吉利等已能反向输出整车、电池和平台技术,外资若无核心技术或前瞻战略,注定被淘汰。
3. 合资时代步入重构周期
大量合资品牌正在被“新能源本土化”重构,未来外资在华的角色将更多转向资本、供应链合作,而非主导权。
五、退出是结束,也可能是转机
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是一件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车市已不再是“任何国际品牌都有份额”的宽容市场,而是技术驱动、价值导向、速度优先的极限赛场。
退出中国未必是终结,对三菱来说,这或许是重新聚焦核心市场与新能源业务的必要决断。对其他还在中国“坚守”的外资品牌而言,三菱的脚步既是前车之鉴,也是未来何去何从的镜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