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在大雨中拉开帷幕。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A级车展,恰逢“金九银十”前的黄金档期,现场却稍显冷清。22万平方米的展览规模下,仅有61场新车发布会,比2022年减少11场。保时捷、法拉利、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超豪华品牌集体缺席,就连销量一直不错的雷克萨斯也未现身。因为媒体参与少了,“今年拍车明显好拍多了”。
缺席车企的困境
豪华品牌的部分缺席,成为本届车展引人关注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背后,是传统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以保时捷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为21302辆,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29551辆下滑了28%。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仅为9471辆,较去年同期的16340辆几近“腰斩”,跌幅达到42%。保时捷CEO奥博穆坦言,销量下滑主要受电动化进程放缓和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公司战略重心将从“扩张”转向“收缩”,更加注重高利润而非单纯的销量增长。
豪华品牌的困境还受到政策调整的直接冲击。7月1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征收门槛从130万元下调至90万元。这意味着购买超过90万元的豪车需缴纳全额10%的“豪车税”,终端实际购买价格普遍上涨超过10万元。受影响最大的并非劳斯莱斯、法拉利等300万元以上的超豪华品牌,而是保时捷这样的高端且走量的品牌,大量价格敏感型潜在买家因此被劝退。
与这些缺席的豪华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系三强通过本土化合作积极转型。奥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华为乾崑ADS3.0智驾系统;宝马与阿里巴巴深化AI战略合作;奔驰则在北京、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并投资Momenta联合开发城市领航功能。
沉淀、革新、突围
在豪华品牌遇冷的同时,自主品牌和部分合资品牌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寻找突围之路。今年车展,包场的不止比亚迪,还有奇瑞汽车、长安等车企。另外鸿蒙智行、长城汽车也以相对较大的展出面积,携旗下品牌集中参展。
奇瑞汽车包下5号馆,展示了31款重量级车型,其中奇瑞品牌独占17款,彰显了其强大的产品阵容和技术实力。作为亮点车型,风云X3L被称为“高能时尚户外方盒子”,采用铝基工艺、全铝合金车身及铸铝H臂后悬架,搭载鲲鹏黄金增程CEM-S系统,纯电续航达215km,综合续航超过1200km。
作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参加的首个行业盛会,长安汽车集团携旗下五大品牌——长安、长安马自达、长安启源、阿维塔、深蓝,以10号馆作为主场,旗下第四代CS75PLUS、UNI-Z PHEV等重磅产品强势登陆,并首度展出了第四代CS55PLUS、第四代逸动、第三代UNI-V等全新燃油供给车型,以极具竞争力的产品阵容,展示了“新央企、新长安”的最新成果。
比亚迪汽车继续包下整个9号展馆,携旗下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五大品牌集中亮相,覆盖从10万级家轿到百万级豪华SUV的全品类车型。本次车展,比亚迪以“科技·绿色·明天”为主题,通过五大技术平台(DM混动、纯电、云辇、天神之眼、DiLink),集中展示了16款新车型及升级款,涵盖插混、纯电、个性化改装等多个细分市场。车展上,全尺寸行政豪华SUV仰望U8L鼎世版内饰首次对公众展示。在展馆的露天区域,以比亚迪为首的各家车企也搭建了自己的演示舞台,用于展示车辆的综合实力。
合资品牌中,别克的转型尤为引人注目。这个曾连续三年在华销量破百万辆的品牌,在经历销量下滑后,终于带来了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至境L7作为首款量产车型,搭载“真龙”增程技术,实现满电与亏电状态下的动力零衰减。其电池组具备满电9C、亏电7.8C的放电能力,即使在亏电条件下输出功率依然能达到260kW,足以支撑电驱满血峰值功率。此外,原本只搭载于凯迪拉克、科尔维特的双叉臂和带预瞄的CDC主动底盘技术,也被下放到至境L7之上,展现了传统车企的技术积淀。
姗姗来迟,总好过缺席,至境L7在动力、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终于追上了自主的脚步,同时在动力和底盘等领域上还具备传统老牌大厂的优势。
德系三强的本土化合作则代表了另一种突围路径。奥迪与华为的合作不仅限于纯电平台,还延伸至燃油车领域;宝马与阿里的合作则聚焦AI大模型和智能语音交互,计划2026年将联合开发的AI引擎应用于新世代车型。这种“技术合资2.0时代”的特征,正在重塑外资品牌的中国战略。
要流量还是要质量
尽管车企们在技术和产品上不断发力,但本届车展仍难掩“内卷化”的尴尬。“同级唯一、同级领先、标杆、首创”等话术充斥着各个展台,零重力座椅、5C电池、像素大灯等配置恨不得通通标配。然而,这种配置比拼的狂欢并未带来消费者期待的新鲜感,反而让人感到麻木。在看完了大部分展台后发现,在智能化浪潮下,车企一大部分注意力,或者说是研发力量,都集中在消费者感知最明显、最“卷”的那些配置上,正如观展者所言:“车还是那些车,却难以给到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自主品牌的强势表现虽然令人瞩目,但也难掩技术同质化的隐忧。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1087.3万辆,同比增长24.4%,市占率高达68.6%,同比上升6.1个百分点。在这一背景下,比亚迪、奇瑞、长安等自主品牌纷纷以专馆形式参展,鸿蒙智行更是一口气发布了6款新车,价格区间从16万元到101万元,展现了自主品牌全面进军各级市场的野心。
然而,这种规模扩张和配置堆砌背后,多数品牌将研发重点放在消费者感知明显的配置上,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虽然丰富了体验感受,但未能掩盖技术创新的乏力。
多家车企缺席车展和自主品牌强势的“包馆”参展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企业博弈,除了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外,其创始人的号召力,品牌的发展战略、技术“护城河”的展示,都影响着车企的市场表现。成都车展的冷清与热闹,恰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黯然离场,有人艰难转型,有人强势崛起。(朋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