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次严控融雪剂,是一次思路转弯。以前一到下雪,道路上遍是撒盐车,而如今突然改为人工扫雪和机械配合,等于用时间换环保。这不是临时的噱头,而是意识到短期省事,长期却在“自损”。
过去用氯盐融雪,雪化路通,但路面腐蚀、树木“阴阳脸”、土壤受损,这些问题接着显现。北京开始试点禁用融雪剂,党政机关带头“包段扫雪”,甚至用上大型吸雪设备。因为要保护环境,所以改变方式;既然知道危害,就要提前防止;虽然耗费人力,但效果长远。
本次行动,动员了15.6万人与1.16万台设备,还拉商户、志愿者参与。这样安排,不会出现死角,同时责任清晰。精准用融雪剂,离绿化带半米,不堆树坑,也保障了安全。有人觉得这样周到,所以接纳度高,而且环保理念更容易落地。
也有人担心执行难度。因为暴雪时,人工和机械能否及时赶上,仍值得验证。而且15万人中有多少是临时补充,扫雪质量是否能持久,需要监督。毕竟安全是底线,如果路滑造成事故,那就是另一种代价。
从全球来很多国家早已限制氯盐融雪剂,北京的措施是追赶国际趋势。因为冬季道路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平衡,并不是非此即彼。机械除雪结合精准低氯盐使用,就能在效率与环保之间找一个中间点。
或许,这种“慢一点却更环保”的方式,应该从首都扩展到更多城市。因为有了经验,就能减少顾虑;因为有了参与感,才会持续下去;虽然初期需要磨合,但收获的是干净的街道与健康的环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