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中国车圈简直比宫斗剧还热闹!前有小米 SU7 未上市就被 "维权" 帖子轰炸,后有阿维塔怒告百万粉博主索赔 1000 万,车企们集体掏出 "悬赏令" 追凶的架势,活脱脱一场现实版《狂飙》车圈篇。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看这些年车企和黑公关到底结了多大梁子!
一、车企集体发 "追杀令":从 5 万到 500 万的悬赏江湖
要说这波操作的源头,还得回溯到 2018 年那场轰动一时的 "吉利长城互撕事件"。当时一张 "吉利汽车公关分群 5" 的截图在网上疯传,里面详细写着 "每个账号每天 3 条黑评,2 条吹吉利 1 条黑长城",连字数和价格都明码标价。虽说最后两家车企握手言和,但却撕开了车圈黑公关的冰山一角。
真正让悬赏机制火起来的还得是比亚迪。2021 年 12 月,比亚迪率先打响 "清朗行动",直接甩出 5 万到 100 万的悬赏金,2022 年更是加码到 500 万,来了波 "悬赏金额卷上天" 的操作。比亚迪品牌公关总经理李云飞直接放话:"卷产品我们鼓掌,卷下限我们奉陪!" 这两年比亚迪光起诉的黑账号就快 20 个,妥妥的 "车圈扫黑先锋"。
眼看老大哥下场了,小弟们也坐不住了。长城汽车 2023 年 3 月甩出 "1000 万悬赏计划",小鹏、零跑、蔚来这些新势力更是纷纷注册法务部账号,开启 "全民缉凶" 模式。最绝的是问界、阿维塔这些新品牌,一上来就玩狠的,直接把黑公关告上法庭,那架势就差在车圈贴满 "江湖追杀令" 了。
这些职业黑粉能让车企大佬们暴跳如雷,靠的可是实打实的 "武林绝学"。咱来拆解一下他们的三大必杀技:
今年 5 月,有博主吐槽比亚迪挡位设计反人类,说 "R 挡在前 D 挡在后,差点撞墙"。这看似日常吐槽,结果被比亚迪打假办直接盖章 "黑公关"。为啥?因为短时间内多个账号密集发布同类内容,明显是有组织的 "定向爆破"。就像你在火锅店刚差评完,第二天整个小区都收到你被辣哭的视频,这能没猫腻?
要说最狠的还得是 "测评带私货"。去年某车评人在公共道路以 63km/h 飞坡测试享界 S9,得出 "车辆失控" 的结论。结果车企调出国家监控数据,发现这大哥偷偷转了 23 度方向盘!还有测评小米 SU7 碰撞时故意搞断电操作,最后直接被刑拘,成了车圈首个 "测评入狱选手"。这些人深谙 "有图有真相" 的流量密码,却在镜头背后玩起了 "魔术手"。
最高级的黑是诛心。理想 MEGA 上市时因为独特造型被 P 成 "灵车",网上各种 "开这车去谈合作能麻痹对手" 的段子满天飞。气得李想在交车当天发朋友圈怒怼:"身处黑暗,选择光明"。还有人给小米车主贴 "黄毛青年" 标签,给问界车主扣 "傻老板" 帽子,这招直接攻击品牌调性,堪称 "杀人诛心" 的上乘武功。
面对这些无孔不入的黑公关,车企光靠 "撒币悬赏" 够吗?咱来盘盘那些真正能破局的招儿:
2022 年蔚来测试车坠楼事件,本来是个意外,结果官方声明最后一句 "与车辆无关" 直接引爆舆论。网友吐槽:"人家家属还在悲痛,你先急着甩锅?" 还有车企把 "智能驾驶" 吹上天,出事后才乖乖改回 "辅助驾驶",这不就是主动给黑粉送弹药吗?看看人家 GL8,虽然被用作灵车,但靠过硬品质稳坐 MPV 销冠,这才是 "身正不怕影子斜" 的教科书。
比亚迪这两年建立了专业的法务团队,光公证处合作就有 3 家,每个黑账号的每条评论都截图公证,累计保存了几十万条证据链。小米更绝,直接破获了一个用 "文案生成软件操控万个账号" 的犯罪团伙,这波操作比电视剧里的黑客追踪还刺激。车企们现在都明白:对付职业黑粉,得用专业的情报战思维。
回头看那些真正能抗住黑公关的车企,哪个不是靠产品力说话?小米 SU7 上市前被黑 "质量差",结果交付后靠续航和操控口碑逆袭;比亚迪被黑 "挡位反人类",但消费者用连续 30 个月销冠投票。就像奶茶店被黑 "原料差",最好的反击不是报警,而是让顾客喝到真材实料的奶茶。
现在车企悬赏金额越来越高,从 5 万到 500 万,甚至出现 "跨车企联合悬赏" 的新操作。但咱得冷静想想:黑公关为啥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流量经济下的 "灰色产业链" 在作祟。有车企一年花几个亿搞营销,就有人盯着这块肥肉想分一杯羹,甚至不乏 "车企互黑" 的戏码 —— 毕竟有时候负面流量也是流量。
但法治社会容不得江湖义气,看看最近被刑拘的测评博主就知道,现在公安已经介入调查 "有组织抹黑" 案件,从民事起诉到刑事立案,这标志着车圈反黑进入新阶段。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最终还是要走向法治社会,靠武功不如靠法律。
从吉利长城的互撕,到如今百家车企的集体反黑,中国车圈正在经历一场 "成人礼"。当黑公关成为行业公害,当悬赏令挂满车圈江湖,我们更期待看到车企把精力放在研发上:小米的智能座舱能不能再突破?比亚迪的电池能不能更安全?蔚来的换电网络能不能铺得更广?
毕竟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看车企打打杀杀不如看新车发布会过瘾。希望这场反黑大战之后,车圈能回归 "卷技术、卷服务" 的良性竞争,让那些在键盘后搞小动作的人明白:真正能打倒车企的,从来不是黑稿,而是消费者不买单的遥控器。
(文中数据及案例均来自企业官方公告、权威媒体报道及行业公开信息,确保客观真实无偏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