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此次东风整合成立新公司,是顺势而为也是力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东风汽车集团低调召开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奕派汽车科技公司(简称“奕派科技”)成立大会,标志着其对自主乘用车业务的全面整合正式启动。
这一战略举措被视为东风深化自主乘用车业务改革、加速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一跃”。
“合力”:放大资源优势
“此次整合并非简单的品牌合并,而是让各品牌在统一体系下发挥所长。”,一位接近东风汽车人士告诉中车网。东风汽车此次整合的核心,是对旗下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三大自主乘用车品牌进行优化重组。
“新科技公司有点类似于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式,原东风乘用车销售公司和三大品牌矩阵依旧不变,新增了独立的车型造型和开发部门,拥有了更多和更大的自主权。”上述人士提到,整合后,三大品牌将分别放大各自优势,深耕主流市场。
此前,行业里已经有不少资源整合与战略聚焦的成功案例。如去年吉利汽车提出《台州宣言》,进行整合聚焦,其中极氪和领克合并,聚焦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广汽集团实施“番禺行动”,整合传祺、埃安营销领域,设立传祺、埃安、昊铂等3个品牌营销本部。
种种现象表明,资源整合、战略聚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和发展趋势。
此次东风整合成立新公司,是顺势而为也是力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提升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东风集团股份披露2025年5月产销快报显示,5月东风集团乘用车销售11.5万辆,累计销量51.8万辆累计同比下降20.5%。新能源汽车当期销售4万辆辆,本年累计销售16万辆,累计同比增长34.4%。
这与东风集团定下的2025年新能源销量达到百万辆的目标仍有显著差距。此次,东风内部整合成立新公司,用东风集团的话说是“握紧拳头,好打胜仗”,意在加速转型。
“过去三大品牌各自为战,技术应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整合后,东风有望实现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应用,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据悉,此次品牌整合后,新公司将全力进攻20万元以下主流市场,岚图汽车将继续深耕20万-50万元的中高端市场,而猛士则肩负向上突破的重任。
战略重组生变后的“自救”
2025年2月,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曾同步对外公布,双方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组事宜,即东风集团与兵器装备集团进行重组。然而到了6月4日,情况发生变化——兵器装备集团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分立,其汽车业务成为独立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这一变故使得东风集团暂时失去了“抱团”对象,不得不将战略重心转向自主乘用车品牌建设的“单兵突进”模式。奕派科技的成立,正是东风在战略重组生变后,强化自主板块的积极应对。
实际上,奕派科技的成立并非东风在自主乘用车领域的首次改革尝试。2023年8月16日,东风集团就曾启动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对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进行重大管理体制调整——集团对“东风”品牌下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三大产品系列品牌实施一体化管理,由公司领导挂帅,集团总部直接参与。
彼时,东风成立了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和东风乘用车制造总部,统一管理三大品牌的营销与制造,同时将商品企划与项目管理集中至集团。这一变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东风自主品牌销量达137.2万辆,同比增长34.8%,占集团销量55%。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原有架构仍暴露出新能源品牌力弱、声量小、热度难持续,缺乏爆款产品,以及商企、研发、销售“铁三角”机制不够高效、成本较高等问题。
奕派科技的成立,标志着东风自主乘用车改革进入深水区。与2023年的“跃迁行动”相比,此次改革更加彻底,这种“全价值链闭环”模式能够加速技术落地、降低成本,是应对市场快速迭代的核心能力。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东风汽车一直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天元智能”技术、新一代马赫动力系统、东风氢舟、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等科技成果,以及对电池、电驱、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进行全产业链布局,都彰显着东风集团对新能源的野心,但市场格局生变,竞争越发激烈的背景下,东风的优势一再被压缩,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如今,新公司能否承托起集团期望,激活集团资源潜力,将资源优势集中发挥出最佳潜力,将成为东风集团“跃迁行动”以及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