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后,智能驾驶从“参数狂飙”回归“安全第一”

小米SU7事故后,智能驾驶从“参数狂飙”回归“安全第一”

小米SU7事故后,智能驾驶从“参数狂飙”回归“安全第一”-有驾

深夜高速公路上,一辆贴着“自动驾驶”标志的新能源车突然失控撞向护栏。这不是电影画面,而是发生在2025年3月29日德上高速的真实场景。小米SU7的这起事故,直接把行业“飙参数”的遮羞布撕了个粉碎。您可能不知道,某些车企宣传的“零接管”技术,实际连暴雨天气的标线识别都搞不定!

一、参数竞赛背后的致命漏洞

去年车企发布会还在狂吹“1000TOPS算力”“激光雷达堆料”,今年4月的发布会画风突变——昊铂HL上市全程念叨“安全智造”,沃尔沃直接把“安全信仰”写进PPT。这种转变不是偶然,麦肯锡数据显示:76%消费者误以为“高速NOA”等于全自动驾驶,64%用户在城市路段开启辅助驾驶时双手离开方向盘。

小米SU7事故后,智能驾驶从“参数狂飙”回归“安全第一”-有驾

某车企工程师私下透露:“现在的智驾系统就像考试作弊的学生,路况题库里练过的题能考90分,遇到新题型直接交白卷。”去年某品牌测试车在园区道路能自动避让突然窜出的假人,到了真实路口却把飘过的塑料袋当障碍物猛打方向。这种“实验室优等生,马路上差生”的现状,让多少车主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

二、安全基因为何突然觉醒

华为余承东在鸿蒙智行发布会上展示的七重安全设计,揭开了行业遮羞布:原来车身防撞结构比智驾芯片更重要!地平线最新发布的征程6系列芯片,直接把“L2城区辅助驾驶”定为高阶智驾的入场券。余凯那句“行百里者半九十”,生生把行业从参数迷梦中扇醒。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最真实。某新势力品牌去年狂推“全场景NOA”,结果车主实测发现高架匝道成功率为31%,还不如驾校新生。今年该品牌悄悄把宣传语改成“安全护航”,销量反而涨了15%。这巴掌打得响亮:比起炫酷的黑科技,老百姓更想要稳稳当当回家吃饭。

小米SU7事故后,智能驾驶从“参数狂飙”回归“安全第一”-有驾

三、监管重拳下的生存法则

4月工信部的会议通知,相当于给车企下了最后通牒。文件里那句“不得夸大宣传”,直接断了某些企业“把L2包装成L4”的财路。现在车企开发布会,法务部比产品经理还忙——每个技术术语都要配三页免责声明,生怕哪个形容词踩了红线。

但这未必是坏事。某检测机构负责人举了个例子:“以前测试像开卷考,车企提前三个月就知道考题。现在突击抽查,十辆车里六辆过不了雨天夜间双盲测试。”当监管利剑高悬,那些认真做冗余设计、死磕边缘场景的企业,反而迎来了春天。

小米SU7事故后,智能驾驶从“参数狂飙”回归“安全第一”-有驾

下次等红灯时,不妨看看旁边新能源车的激光雷达——那闪着冷光的设备,可能正在重新计算与前车的安全距离。这场始于2025春天的安全革命,或许能让我们的马路少些惊魂时刻,多些安心旅程。只是不知道,那些还在偷偷优化跑分数据的车企,能不能熬过下一个雨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