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智能驾驶普及,地平线芯片量产升级,主流车型性价比提升

还有谁能想到,曾经遥不可及的智能驾驶,如今悄悄“下地”了?

说真的,2025年8月那个成都车展前,埃安霸王龙家庭版一抖擞精神,居然就官宣要首发搭载地平线征程6E芯片,还要跑高速NOA功能,这场面放到几年前,你敢信?

以往高速领航啥的,那基本是豪车的标配,预算没有三十万往上,别想拥有——现在只要走入主流消费市场就能尝鲜智能驾驶,这转折也太突然了点吧。

你说这智能驾驶赛道,是不是要被地平线搅合一池春水?

说白了,这场芯片大戏,已经不仅仅是谁算力高、更猛,谁就是王者。

厂商们卷的,是效率,是“用得更巧”。

而地平线征程6E的量产交付,可以说,就是智能驾驶行业从“堆参数”到“拼实际体验”的分水岭。

豪华专属变亲民刚需,技术破壁不搞噱头,一切都在悄咪咪地进化——你看懂了没?

其实地平线能让征程6E这块芯片实现“普及效率革命”,背后一点也不玄乎。

技术积累跟市场精准卡位才是王道,不服不行。

别看征程6E算力只有80TOPS,乍一看比英伟达Orin-X(254TOPS)、高通SA8650P(100TOPS)都低一大截。

可你切莫小瞧它,算力不是绝对衡量标准,关键还是效率。

地平线这第三代BPU纳什架构,搞出来个Transformer算子,计算效率直接飙升10倍,硬是让芯片“少消耗,做更多”——就像之前那些中阶车型,用不上顶配内容,现在全都互通了。

800万像素、4D毫米波雷达,这些数据只要往征程6E里一扔,处理速度呼呼的,场景决策根本不拖泥带水。

关键是芯片内里还有个100K DMIPS高性能车规级CPU,还有全功能MCU,集成度一拉满,不仅能被动散热(少了风扇省成本),还能同时拿下油车和电车,硬是扭转了“智能驾驶只配新能源”的刻板印象。

一招鲜吃遍天,地平线这次真的给燃油车粉们派了大福利。

说起来,中阶智能驾驶市场,最难的就是“便宜又不能换体验缩水”。

车企的命门,正卡在15万到20万价格区间。

谁能在保证体验的基础上,把硬件成本打下来,谁才有资格搅局。

地平线把智驾硬件成本猛拉到4000-6000元一档,这可真有点把自己当白菜卖的意思,冲着走量去的。

你要是再多琢磨琢磨传感器这回事,更能看出地平线的深谋远虑。

别家高算力堆激光雷达,成本翻好几番,中阶车承压得很,地平线搞的是4D毫米波雷达跟800万像素视觉融合,相比激光雷达方案,成本更低但调教精准度却足够。

这就相当于给了主流车型智驾的入场券,智能化从“小圈子专属”一下子扩展到了“全民体验”。

让车企自己选方案,灵活搭配,再也不用被顶配硬压。

一句话,好玩又可靠,谁用谁知道。

其实从市场卡位来看,地平线玩的是“精准打击”。

大家都把目标锁定15万-20万“最卷”主流市场。

造车这行,拼用户基数,谁能服务最多“家庭刚需”,谁就有底气。

奇瑞、荣威、名爵这些品牌,2025年的销量数据根本不是盖的。

比如奇瑞1-7月,销量就有128.77万台,荣威i5都能同比暴涨76.7%。

这波车企全都是要量的选手,对成本极其敏感。

地平线征程6E能用高集成度减材料钱,刚好贴合这些品牌的痛点。

哪怕像埃安这种某阶段销量下滑14%的品牌,也在霸王龙家庭版上“首发”征程6E,就是想“差异化抢存量市场”,智能驾驶成了新赛道,比动力、外形还要争。

不是说你升级个车机体验就能抢人了,现在你没智能驾驶就是被嫌弃。

地平线是看准了方向,哪怕碰到销量尴尬的东家,也被赋予了绝地反击的筹码。

再跟国际大牌比比,地平线有个“快”字能让同行上火。

2025年8月,征程芯片家族在国内量产跨越千万级里程碑。

征程6M已经批量落地,6E也是飞速上量,其他6P、6B也坐等年内“遍地开花”。

这种全矩阵打法,能满足各种车企五花八门的“奇葩”需求。

你出啥场景,我就给啥方案。

国际厂商的步伐,明显跟不上。

Mobileye前一年出货同比直接掉了20.2%。

英伟达依靠Orin-X在高端市场死撑,可高成本限制住了下沉节奏。

成都车展智能驾驶普及,地平线芯片量产升级,主流车型性价比提升-有驾

结果在主流市场里,地平线把国际巨头拉到了一片“真空区”,谁说国内品牌不行?

咱说到生态重构这个大事儿,都知道一根芯片不够看,主动突破才是王道。

地平线靠什么能完成千万级量产?

根本盘是搭生态:IP授权、计算方案、解决方案、联合开发多维合作,把40余家车企、200多家伙伴都串联成一个“聪明小群”,每家品牌只用调好自己的菜,智能驾驶功能就都能一起吃好喝好。

对那些自主品牌、小厂缺乏研发资源,还真是“雪中送炭”,门槛降了不止一点点。

理想汽车就很懂事,L系列智能焕新版直接标配“征程6M+激光雷达”组合。

虽说只有128TOPS但主动安全能力追平了豪车阵容。

他们玩的是啥?

务实,够用就足够,性能不虚标,体验不拉垮。

算法和硬件协同作战,控制住成本,也没砸了用户信任。

还有大众中国CEO亲自下场,实测用征程6P搞的SuperDrive系统,在拥堵路况和突发场景都能妥妥应付,地平线的方案在高阶智驾领域的潜力这波吸睛了。

还有一层,地平线的生态能力推动了整个产业链。

你芯片放量了,传感器厂、算法公司一块儿跟进,价格掉、体验升,形成良性循环。

激光雷达价格都杀到千元级,征程6E/M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正好能推激光雷达下沉,大家都能蹭到体验升级的福利,这可不是单家芯片厂商玩得出来的系统优势。

还有一问,地平线的故事,到底给行业啥启示?

其实“差异化突围”才是中国智驾成长的真本事。

跟国际巨头拼死堆算力比暴力谁更肥实在没意思,国内企业走的是“效率优先,量产为王”,不搞花里胡哨,求务实刚需。

成都车展智能驾驶普及,地平线芯片量产升级,主流车型性价比提升-有驾

数据看着扎眼,2024年英伟达Orin-X装机量210万颗,同比暴增91.8%,可地平线靠全阶产品布局,在中阶市场迅速抢反击,实现了“错位竞争”。

懂中国车主的人都知道,买15-20万主流车,家里预算有限,但又想方便智能,不愿多交钱,只求体验刚好够用。

征程6E的80TOPS算力就是精准卡在“甜蜜区”,填补市场空白。

你说特斯拉HW4.0夸张到720+TOPS算力,听着带劲,但真价钱压不住,难以下沉到主流市场。

地平线能用10-560TOPS全覆盖,又便宜又多方案,还被20多家主流OEM平台直接定点,这种“灵活卡点”机制让对手无从下手。

放眼未来,地平线这波全阶产品落地,跨越新的千万级里程碑也不是梦。

它不仅会极大巩固自家芯片市场位置,还很可能助力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打破全球格局——别小看主流市场的数据和认知积累,外资看了都要头皮发麻。

当中国品牌在智能驾驶拼量之后再上升到拼质,市场壁垒一下子就起来了。

效果说透了,就是“效率+规模”联手,光靠技术天花板没啥用,还是要接地气会量产才稳妥。

地平线这故事,就是中国智驾“走量不走虚”,用实际体验说话,才是真王者之路。

成都车展这一波,埃安霸王龙家庭版点燃了行业新阶段。

地平线征程6E量产里程碑的达成,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进阶的真实注脚。

现在智能驾驶的普及不再是高算力的专属拼图,效率、成本、体验全都混一起比拼。

又不是早些年,那种“超级功能只给土豪”模式已经被打破。

成都车展智能驾驶普及,地平线芯片量产升级,主流车型性价比提升-有驾
成都车展智能驾驶普及,地平线芯片量产升级,主流车型性价比提升-有驾

科技开始回馈全部用户,地平线用征程6系列全阶矩阵,把智能驾驶变成人人可搭的普惠工具。

成都车展智能驾驶普及,地平线芯片量产升级,主流车型性价比提升-有驾

中国汽车产业终于有底气跟全球拼一拼智能化,这场牌局,谁还敢小瞧咱?

各位车迷、科技粉们,你们会因智能驾驶“亲民化”而重新考虑购车决策吗?

你觉得效率和体验、价格之间,哪个才是真正决定智驾芯片普及的关键?

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真实想法,咱一起来聊聊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