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刷订单造势,销售制造焦虑,实际销量水分多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这事儿,跟排队抢iPhone似的,热闹得不行。新车刚登场,车企就开始疯狂刷屏,一小时多少订单、一天多少大定,这架势可真有点像菜市场抢白菜。我就纳闷了,买车这事儿什么时候变得那么草率了?我们以前买车,不都是挑挑拣拣,看发动机,问问油耗,纠结半个月,最后咬咬牙交钱。现在倒好,跟买电影票似的,放出个“预售爆单”,大家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我再请你想一想,这些曝光的订单数据你信吗?有必要盲信吗?一款新车动不动就说一小时订单过万、一天卖出几万辆,你好好想想,谁有这么大口碑?就连老牌车企,当年爆款都不敢这么玩。现在呢,各种“小厂”出来一通吹,反正朋友圈、微博里到处是订单喜报,好像人人都在抢这辆车似的。你品品,这是不是有点离谱?

我是真心想知道,这些车企到底啥时候能收敛点。你说夸销量是为了什么?很明显,第一是制造焦虑,让你觉得不买就晚了,就跟双十一限量秒杀一样。销售的话术可有得学,你说你在犹豫,他直接递给你一张表:“哥,你看,这都大几千订单了,你要不下就没了。”你一下子就慌了,拿不准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个好机会。其实呢,真有那么多人买?你回头过几个月再看,同款车还在不断降价,你说大定了那么多,那怎么还这么容易买到?

你想没想过,这些浮夸的数据有多少是真的?其实挺多都是虚的。车企急什么?根本原因是现阶段竞争太激烈了,车型更新换代快,啥办法都能想出来。车卖不出去,怎么办?先把数据吹上去,哄老板、哄投资人开心,让风头过了再说。你不是说自己有几万订单吗,投资人问:你这生意火呀,要不要加点钱?你这让人咋分辨真假,以为车企都成了印钞机。实际呢?年终一算账,远没有那么多。

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事,为什么车企在数据上这么敢吹?其实车市有一套“玩法”,比如你去4S店,销售会让你交个定金,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几百块,也要算进“大定”里。这可比以前买车订金门槛低多了。你要是真没兴趣,日后退定金也没事,但这个“大定”早就算作喜报去了,到处宣扬。你说你还没想好,销售却乐呵呵地把你当成已下单。这样搞出来的数据,水分到底有多大?你自己算算。

再看每年总销量,真来盘账的时候,车企公布的订单数,和实际卖出去的车简直是“两回事”——年初吹得飞起,年底一看,打脸没商量。这背后到底谁在为这些数据买单?当然是咱们普通消费者。你说你信了人家的喜报,慌慌张张抢了车,结果半年内同款降价十几万,你心里啥感觉?销售还跟你说,“老板,早买早享受”,这享受能值多少钱?还不是给人家业绩当了分母。

你有没有想过,车市为什么变成这样?咱们国家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天花板,新用户越来越难找。加上新能源车不断冲击,传统车企怕被洗牌,能鼓点人气鼓点人气,于是就流行起了假订单、假数据这一套。你说这事其实挺荒唐的,真正卖得好的车型,从不做这些浮夸的动作,有口皆碑自然形成排队效应,比如特斯拉Model 3刚出来那会儿,真的是供不应求。现在一堆新品牌,没底气跑得跟疯了一样,在网上疯狂制造“爆款”假象。

其实买车真没那么着急,政策变了,技术更新也快,去年还断货的热门车,今年库存一大堆,价格还直线往下狂跌。你说到底要不要抢?也许你等几个月,价格少一半都不止,车还更成熟,配置更多,售后也完善。你赌什么?你要不信,去翻翻最近一年的热门新能源车,上市一周说什么十万订单,后来呢?降价、二手车贬值,随处可见,老用户吐槽得比骂娘还狠。

都说汽车是个“大宗商品”,但你仔细瞧瞧,车企的营销手法和快消品毫无区别,一个字:“卷”。为什么?行业已经渠道透明,以前买个车还得找熟人帮忙,现在信息全网上一查,价格全国联动,谁让价谁卖得多。于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车企要想爆款,只能靠虚假热度拉捧。你要是信用不值钱,那就靠数据包装自己的“成功”,投资人乐、老板乐,消费者成了被忽悠的对象。

车企刷订单造势,销售制造焦虑,实际销量水分多-有驾
车企刷订单造势,销售制造焦虑,实际销量水分多-有驾

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消费是不是被这些套路影响?本来看好某款车,没那么着急,销售一催,“订单数量不断增加”,你心里没底,生怕错失良机。其实完全可以不慌,今年买车哪个品牌不是抢着降价?去年四十万的车型,今天二十万就能拉回家。这降价空间,不比抢购更有“性价比”?难道你不应该多看看产品本身,别被所谓订单量左右?

车企刷订单造势,销售制造焦虑,实际销量水分多-有驾

其实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车企这么卷,最终能给咱们消费者带来啥好处?真的是新品越多越好?还是套路越玩越高级?你想想,如果买车是为了彰显身份,那去争当“大定”有没有意义:大定了结果明年满大街都是,价格崩了,你还剩啥优越感?如果是买车为了使用,那别管大定小定,等产品成熟再入手,才是王道。别被销售吹得天花乱坠,自己做点功课,车市信息透明得很,抄底总有机会。

再说说那些投资人吧,现在车企动不动就刷“融资故事”,啥订单一下子突破几十万台,投资人上头了,赶紧投钱。结果年底一算账,实际销量远远不如预期,老板脸都绿了。甭管电动混动还是传统油车,这一套总是反复上演。你想想,这种恶性竞争最终谁受伤?还不是整个行业和咱们消费者,好产品被埋没,浮夸泡沫一大,价格体系都乱了套。

问大家一句,这种“大定”虚报啥时候是个头?总不能一直玩吧,市场迟早要认清现实。现在的“爆款”有多少能做长红?上个月爆款,今天库存,明天甩卖。消费者看清楚了,销售再吹也没用了。其实买车最主要的还是看你自己的需求,能不能满足你日常生活,要不要跟风抢购,值不值得为一张“大定喜报”多掏几万块?

现在行业里卷得都快变形了,你常常能听到各种夸张的营销:“买车再不下手就没了!”、“订单量每天递增!”、“最新大定喜报!”回头再看,价格一路下滑,库存堆成山,你说这些花活到底有啥意义?到头来,大多数人是白忙一场,花了高价还得不到什么保障,甚至最后连产品质量都不如人意。

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真正想买的,是不是被这些虚假订单吹到“不敢等”了?咱们有钱买车,不代表要被套路。市场是自己的,花自己的钱,选自己的车。订单多少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车能不能耐用、安全、配置合适。别让那些数据影响了你的判断,市场浮夸成风,永远不会有头,总有下一个来接盘,总有下一个被忽悠。

说到底买车这件事就是“理性点,莫冲动”。咱们不是不懂行,不要被数据绑架情绪,仔细研究话术和产品性能,别老想着错过机会,其实好机会天天有。车企吹销量、搞浮夸能玩多久?谁都知道,只有市场和消费者手里的钱才是真的。那些订单喜报,看个乐就行,拍板还是要冷静。你要问啥时候能结束?恐怕就是消费者全都学会了“不被忽悠”的时候。

最后再翻一下你自己的购车清单,看是不是被“爆单”影响了选择。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慢慢挑、不着急。车市这么卷,最终赢家一定不是那些数据好看的,而是能给你真正好产品、好价钱的。你要相信一句:浮夸的数据迟早要过去,靠谱的决定永远不会亏待你自己。别让人家的泡沫,变成你的损失。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