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桌上的牌局啊,越来越有意思了。
荷兰那边折腾安世半导体这事儿,满打满算快一个月了,按说闹剧也该收场了,可你猜怎么着?人家非但没消停,反而戏瘾越来越大,演上瘾了。
一会儿跑到欧盟峰会上哭哭啼啼,摆出一副“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的委屈样,说什么“我们不是针对谁,跟美国老大哥没关系,纯属巧合,都是为了欧洲大家庭好”。
这话听着,就跟我小时候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一边藏着弹弓一边跟我妈发誓“真不是我干的”一样。
你越是拼命解释,那股子心虚的味儿就越藏不住。
本来我以为这出“白莲花”的戏码演完了,总得找个台阶下了吧?结果人家不,转头就把脏水往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身上泼。这操作,就像是打牌打输了,不认账,还反过来骂对方出老千。
说白了,荷兰这通操作,压根就不是为了什么“欧洲安全”,也不是什么“巧合”,它就是一场精心策划,但手法极其拙劣的“豪夺”。可惜啊,时代变了,剧本也该换换了,还拿几十年前那套强盗逻辑来玩,结果发现对方根本不按你的套路出牌,这就尴尬了。
这事儿的核心矛盾在哪?荷兰想把安世这块肥肉,硬生生从闻泰嘴里抢过来,塞给一家自己人开的“荷兰新公司”。算盘打得噼啪响,觉得自己人高马大,对方就得乖乖就范。
可闻泰那边直接把底牌亮出来了,发言人一句话怼得是真瓷实:“你抢走也没用,客户不跟你玩儿。”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抢得走和尚,你抢不走庙。你能用行政命令把公司的所有权改了,但你命令不了市场,命令不了那些真金白银下订单的客户。做生意,讲究的是个信誉和惯性,人家用惯了的东西,凭什么听你一个外行瞎指挥?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那边的舆论战。找了几个所谓的“内部消息人士”,对着媒体一顿输出,说中方要“掏空”安世,要把技术、公司全搬回中国,还要裁员40%,关掉英国的工厂。帽子扣得那叫一个大,“扼杀荷兰企业”都喊出来了。
我就纳闷了,这剧本是找三流编剧写的吗?从头到尾,除了几张空口白牙的嘴,一个证据都拿不出来。这就好比在街上,一个人指着你鼻子骂你是贼,你让他拿出证据,他却只会更大声地重复“你就是贼”,你说这滑稽不滑稽?
真正让我觉得可乐的,是欧盟某些人的误判。他们居然觉得,荷兰这么一搞,中方顶多抗议两声,为了“面子”嘛,最后还是会捏着鼻子认了。
我听到这话,差点没把嘴里的茶喷出来。都什么年代了,还抱着这种老掉牙的“东方主义”偏见?维护自己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天经地义的商业规则,跟“面-子”有半毛钱关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了,这根本就是赤裸裸地掀桌子。你要是觉得对方会因为爱惜桌布,就任由你把满桌的菜都端走,那只能说明,你对这个对手一无所知。
说到底,荷兰之所以这么不顾吃相,是因为安世这块肉,实在是太香了。
它不是那种可有可无的零食,而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上的一道硬菜,缺了它,好多人的饭碗都得翻。
咱们来盘一盘安世的家底。它的生产链条很有意思,德国和英国的工厂负责搞前半截,生产半导体晶圆,就像是磨好了面粉、和好了面团。但最关键的后半段——封装测试,也就是把面团烤成面包,还得送到中国的东莞工厂来完成。
也就是说,离开东莞这个“面包房”,欧洲那边产出的就是一堆没法直接吃的“生面团”。
谁最怕这个“面包房”断供?欧洲那些汽车巨头们。
你想想看,一条现代化的汽车生产线,成千上万个零件,就差安世供应的那么几颗关键芯片,整条线就得趴窝。停产一天,损失的是真金白银,是天文数字。你说车企老板们能不急吗?他们恨不得飞到荷兰,揪着那帮政客的领子问:“你们到底想干嘛?还让不让人做生意了?”
当然,市面上也不是只有安世一家卖芯片,英飞凌、安森美也能做。可问题是,换供应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车企的生产线、技术标准、产品认证,早就跟安世的产品深度绑定了,像一对结婚多年的老夫妻,彼此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你现在非要让人家“离婚”,再去找个“新对象”,磨合期不得好几个月?这期间的损失谁来承担?
更何况,安世在很多细分领域,就是绝对的王者。什么小信号二极管、晶体管,出货量常年霸榜全球第一。车规级的PowerMOS,更是把曾经的垄断者英飞凌都拉下了马。这些东西,就像是武林高手的独门绝技,别人轻易模仿不来。
所以你看,荷兰这一通王八拳,打出去是威风,可实际上打乱的是整个欧洲的阵脚。德国《商报》都说了,不光是汽车,欧洲的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医疗、国防,哪个领域离得开安世的芯片?
这就像在一栋大楼里,荷兰为了抢占一楼的黄金铺面,直接把整栋楼的承重墙给砸了。结果呢?铺面没抢到,整栋楼都摇摇欲坠,楼里的所有住户都跑出来骂街。这步棋,走得实在是又蠢又坏。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荷兰这只“出头鸟”背后,站着的是那只鹰。
美国佬的“穿透规则”早就把网撒过来了,今年6月就跟荷兰通了气,想让安世拿到豁免,可以,先把中方的CEO换掉。这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荷兰就是那个被推到前台的“马前卒”,还非得嘴硬,不承认自己是在替人火中取栗。
他们连最核心的“安世归属权”问题都不敢正面回应,只会躲在背后搞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动作。
比如,停发中国区员工的工资,想制造内部混乱;撤掉中方高管的职,想搞斩首行动;甚至跑去跟客户造谣,说安世中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
这套路,太熟悉了,职场里、商战中,想搞垮一个对手,不就是从断粮、换帅、毁名声这三板斧下手吗?
可惜,他们这次踢到的是铁板。
安世中国的反应,快得像一道闪电。你停发工资?行,我自己发,国内公司直接支付,不走你总部的账。你干扰运营?好,我国内的供货照常,而且咱们以后只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荷兰的计划给干懵了。想用金融和运营手段卡脖子,结果发现人家根本不吃你这套,直接绕开你,自建了一套循环系统。
中企这次的硬刚,可以说给很多人上了一课。所谓的全球化,不是让你予取予求的自助餐,而是基于规则和契约的合作。你想掀桌子,就别怪别人重开一桌,而且还不带你玩儿。
至于英国那帮跟着起哄的政客,就更像个笑话了。眼看荷兰要抢食,也想跟着分一杯羹,嚷嚷着要“强制剥离”安世在曼彻斯特的工厂。他们也不想想,供应链是个精密的整体,你拆掉一个零件,影响的是整个机器的运转。最后受损的,还不是你们自己国家的企业?
所以说,这场闹剧打到今天,胜负其实早就定了。
荷兰想当美国的“好学生”,抢一块优质资产,结果呢?里子面子全丢光了。中企的强硬反击,让他们占不到半点便宜;欧洲内部的客户,又因为供应链被扰乱而怨声载道,不断给他们施压。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人财两空”,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个世界,早就不是那个靠船坚炮利就能为所欲为的时代了。真正的经济安全,来自于供应链的韧性和企业间的互信,而不是搞小圈子,搞排他性的控制。
荷兰如果继续执迷不悟,非要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把整个欧洲拖进大国博弈的泥潭,那最后栽跟头的,不只是它自己。
生意场上,最重要的是脑子和信用。你不能既想当裁判,又想下场当运动员。当规则的破坏者,最终也必将被规则所反噬。
这折腾了一大圈,图个啥呢?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个杯,聊聊。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