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M9预售价仅25.88万,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直逼长城长安,开启大六座SUV性价比新纪元

刚走进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份最新的行业报告,我随手翻看。数据显示,今年大六座SUV的市场占比已经逼近30%,估算(样本少)大概每10台车里就有3台是六座的。这个比例让我觉得市场的变化其实挺快的,一年前还没有这么明显。

我试想一下,咱们熟悉的几家大厂,比如长城、长安,它们的中高端SUV?都在拼配置、拼空间,价格差不多就那意思。可银河M9刚一出现,凭借低价高配,直接把价格压了下来,还能提供不输豪华的体验。

我记得有个朋友,开长城的,跟我说:这车空间还挺大,配置也算丰富,就是价格不便宜。他还补充一句:这价格能做出这么多豪华配置,我估计拉利润空间挺紧的。它让我感觉,很多车企都在玩压缩利润+拉市场的战术。

吉利银河M9预售价仅25.88万,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直逼长城长安,开启大六座SUV性价比新纪元-有驾

回想起来,银河M9的尺寸——长5205mm,宽1999mm,高1800mm,轴距3030mm。这么看,空间其实比很多同级车都要大一圈(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形态和内饰设计偏传统,线条流畅,像个传统正经的SUV。反倒在配置上,涂装、屏幕、座椅功能都很时尚。

我曾经翻了下笔记——省成本的秘诀大概在于底盘和配置取舍。它用的是比较成熟的底盘架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甚至还讲究铝合金的下支臂减重。你看,开发这套基础架构,就像装修房子,先打好框架,然后打磨细节。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保证空间和性能的控制制造成本。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到底是哪个环节最能挤压利润?是零件成本还是工艺优化?大概都要三两步。

吉利银河M9预售价仅25.88万,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直逼长城长安,开启大六座SUV性价比新纪元-有驾

动力方面,我跟你讲,它搭载了雷神EM-P AI电混系统。1.5T发动机最大马力163匹,匹配三挡DHT变速箱。真心啊,估算百公里油耗体感在6到8升之间(样本有限),这个水平还算不错。电机最大功率180千瓦,后驱340千瓦版本的,最大扭矩1165牛米,零百加速4.5秒,几乎能吃掉很多性能派SUV。

惊不惊?我水平不高,但这个性能状况,成本放在这里的话,好像挺实在的。底盘悬挂也很讲究,配备电磁悬挂和空气悬挂,摇身一变,感觉像是豪华车的待遇。

我还在想,像银川那个修理工(没细想过的猜测,但挺靠谱的感觉)说:这车省了什么?暖气、空调用料,能省得那么厉害么?实际上,配置还能这么丰富,也跟国家补贴新能源、集采降价有关。

更不用说,断断续续在渠道、供应链上,一步步压缩成本——光是电池模块的采购,估算(样本有限)892个供应商里,能直接合作的基本就是少数几个。

我得更正一下:我曾以为它用的底盘可能是拼凑的,后来想,银河M9作为新架构车型,像家装一样,底层工程师们调校得挺严的。也就是说,整体架构虽然是新造的,但在可靠性和成熟度上,可能要比我想象中的拼接靠谱得多。

吉利银河M9预售价仅25.88万,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直逼长城长安,开启大六座SUV性价比新纪元-有驾

问一下,银河M9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家庭、商务还是年轻消费者?感觉这都能满足,但价格偏低,显然是冲着冲市场去的。

说到这我顿时转了个弯,想起前几天在后台一位客户说:预算在20多万,想买六座又要点时尚感,又不能太折腾,银河M9似乎挺匹配。这让我觉得,整个市场的需求其实很碎——一方面快速增长的家庭用户,另一方面对性价比敏感的年轻人。

我自己心里琢磨:这样的车,会不会造成快速占领、利润受挤的局面?就像星愿挑战比亚迪海鸥一样,短时间内挤掉一部分市场份额。长远来看,这是不是薅羊毛策略——先靠降价占市场,后续再用换代、升级来赚钱?

吉利银河M9预售价仅25.88万,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直逼长城长安,开启大六座SUV性价比新纪元-有驾

(这段突然想到:是不是很多厂商,都是玩先稳占、后调价的套路?)反正我个人觉得,银河M9的低价策略,也算车企的群体试验——试试市场反应,再看后续怎么调整。

那你觉得,未来谁会第一个因为价格太低而受伤呢?是长城,还是长安?抑或别的品牌?真是挺难预料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突然找到一张照片,是我在展厅看到那台银河M9的仪表盘,屏幕明晃晃的,配色非常现代——没有一丝土味,但感觉很多豪华感的要素都还在。那一刻,我心想:这车会不会获得意外的成功?还是说,现在的格局,让我们每次都在猜怎么就能赢?

这车的内饰、性能和价格,三个点都合得挺巧的。但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没有套路、没有官方噱头,反倒让人心里暗暗嘀咕:它真的能走得长远么?还是只是昙花一现的神车?

你们会不会觉得,这种套路其实我们都看得挺透的?还是说还会被低价+豪华这个表象骗到?这,也算是个问题。

吉利银河M9预售价仅25.88万,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直逼长城长安,开启大六座SUV性价比新纪元-有驾

哦,差点忘了提一句:我其实很想知道,接下来这种低价铺底,高配置的策略,能不能撑得住?还是说,市场最终会变得只在意品牌和后续维护?这个答案,不如让时间给我一个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