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中国车市把加速踏到了地板。7月初开始,一波新车密集登场:后备厢能装下半个家、续航能跑到隔壁省、智驾堆满传感器。数字一个比一个猛,价格一个比一个敢。问题来了,谁才是这一波里真正的赢家?是拼油耗的插混,是堆算力的智能,还是回归实用的家用?先不急下定论,咱按时间把这盘棋捋清,再看哪一招见血。
一开场就对立:省油与性能,智能与越野,性价比与豪华感,三条战线一起打。7月初,比亚迪把海豹06 DM-i旅行版推上台,10.98万起的价格,直接把空间这张牌打穿;紧接着海狮06,插混与纯电双线走,油耗和续航都不虚。另一边,7月8日奇瑞风云A9L低价登场,盯着汉L DM-i来一波“降维打击”。再往后,7月11日吉利银河A7预售亮相,喊出2.5L/100km馈电油耗;7月12日岚图FREE+靠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抢智能赛道。谁更强?信息很多,留点悬念,后面有反转。
热闹之后,表面进入平静期,实则暗流不小。先看插混赛道,账面油耗漂亮,但谁更稳更省要看真实用车场景。比亚迪DM5.0把亏电表现做得很扎实,海狮06插混版3.5L/百公里是个标杆;吉利银河A7把数字再压一格,2.5L/100km大概率是NEDC循环,等上市后的实测对比才有准话。风云A9L强调底盘和舒适,把价格打下来,中低配对汉L形成冲击,但电四驱性能确实不及DM5.0,买家要取舍。智能化这头,岚图FREE+用华为ADS 4与鸿蒙座舱抢风头,智驾硬件到位,但最终体验还要看城区、城郊、长途复杂工况。再看越野和皮卡,下半年比亚迪SHARK有望在国内发售,DMO平台、1.5T+三电机、0-100km/h 5.7秒,低速经济性比长城Hi4-T更占优势,长城山海炮的压力不小。可问题是,政策、皮卡进城限制与使用场景,决定它是否能像海外一样火。腾势N8L有消息可能推迟,说明大车市场的节奏并不轻松;长城坦克800传出项目调整甚至砍掉的风声,上V8+Hi4-T这条路不一定能快速走通。还有服务与补能,插混能缓解焦虑,纯电与高压快充要依赖网络建设。用户的反方声音也不少:数字看着猛,实际路况和驾驶习惯一变,能耗差别就出来;智能算力高,维护成本和软件迭代也要跟上;三电系统越复杂,后期可靠性和保值率要考虑。热闹之下,谁能在长期使用里不掉链子,才是关键。
反转点在第三季度到四季度的高端混动与智能大招。极氪9X预计三季度登场,直接把混动架构从400V推到900V,三电机总功率突破1030千瓦,零百加速3.1秒,把“全尺寸SUV很笨重”的老印象推翻;专门定制的2.0T热效率46%,电量剩20%时加速只慢0.2秒,塞入70度电池,CLTC纯电续航380km,日常通勤当纯电用,长途靠混动兜底。这是把性能、能耗、充电三个点一起打通。智舱方面,双8295加双NVIDIA Thor,总算力超1400TOPS,5激光雷达做360度覆盖,感知单元多达43个,高端智驾向量很清晰。另一侧,领克10 EM-P预计9月上旬上市,C级插混轿车全系电混四驱、5.1秒破百,配激光雷达与千里浩瀚H7方案,车载冰箱、后排小桌板,把年轻运动与家用舒适混在一起。银河M9对标全尺寸六座,双腔空悬、路特斯调校,4.5秒破百,4.8L馈电油耗,关键还是定价能否压到30万以内。伏笔在前面埋好的“数字之争”,此刻集中爆发:油耗不再是唯一,性能与智驾一并上台;家用不再是小打小闹,五米级大车开始讲“综合体验”。
看似局面缓和,其实新的障碍出现。高端混动的门槛提高,900V平台的成本、供应链与充电网络要一起上;双Thor、五激光雷达的硬件阵列不只是买来就好,场景训练与软件迭代要持续投入。定价也成了拦路虎,极氪9X起步指向40万级,光辉版更是百万级,如何让用户接受“花大钱买混动”的逻辑,需要真正跑出差异化体验。中端市场竞争更辣,风云A9L把价位压低,荣威M7 DMH预计年末发力,主打15万内的性价比;五菱星光730锁定10万级家用MPV,侧滑门、七座,走的是踏实路线。可分歧更深了:有人要高端智能堆料,有人只要省心省钱。越野与皮卡又是一组分歧,捷途纵横G700和同平台F700,2.0T+三电机解耦电四驱、前后两挡调速,把电越野的性能与经济性做平衡,但真到无人区,补能、维修、保值都是现实考题。城市代步线,奇瑞QQ EV复活,轴距2750mm、智能座舱加持,目标很清晰——对标海鸥、海豚、星愿、缤果;上汽MG4 EV迭代,后驱、四轮独立悬架,是欧洲红人,但国内要面对价位与品牌心智。智己LS6 REEV透露“超级增程技术”,可能有大电池与800V快充,实用性更强,但具体参数还未公开,消费者需要清晰可感的证据。再看长安启源A06,SDA架构首款,纯电走800V高压SiC,增程用1.5L拉低价格到18-20万,硬件可插拔、生态与场景编排这些创新,落到用户手里要变成“真好用”。总体看,阵营分裂加深,和解无望,各自做各自的用户。
说句直白话,数字好看不代表日子好过。有人夸插混省油,我偏要问亏电能不能一直稳;有人夸智驾算力高,我就问全国几线城市都能用得顺吗。你说空间大是同级天花板,那就拿一车四人两周自驾试试。你说性能炸裂,那就把电量只剩20%跑跑看。这些车的矛盾点在这:宣传靠最亮的点,用车靠最复杂的场景。表面上都是“为用户考虑”,实际更像是“为海报数字考虑”。看起来人人冠军,其实比赛分组都不一样。
到底该选一台省油省心的家用,还是咬牙上高端智驾与性能?一边说“10万级七座够用”,另一边说“40万级900V才未来”。如果智能功能在你所在城市还不能全开,是不是等一等更稳;如果你就是长途与露营重度用户,是否该把插混与补能网络放在第一位。赞同“够用就好”的,还是支持“一步到位”的?来谈谈你的立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