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买SUV不再简单看油耗和空间了。有人会问,20万左右的中型SUV,值得一看配备全系激光雷达,续航1400公里,智能辅助驾驶超强,空间和配置都不错,这样一台车到底值不值得?我自己其实在调研这块,特别关注辅助驾驶和续航,因为这几块真能影响日常用车体验(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得说,辅助驾驶系统其实是今年车市最热的话题之一。我一位修理工朋友跟我抱怨,去年帮一辆城市SUV调试,激光雷达总是反应慢点,特别在雨天场景表现差,说白了,就是传感器和算法的配合上还没完全成熟,尤其是在复杂场景,系统真是能用但不能太依赖。而这正是我对2026款领克08 EM-P的好奇点——它配备了全系激光雷达,加之英伟达Thor-U芯片,算力高达700TOPS,这配置在这个价位算是牛的。
我仔细翻了翻参数和资料,得出一个结论: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辅助中的作用,主要就是让识别更精准、反应更快。一台没有激光雷达的车,比如一线合资里的丰田RAV4荣放双擎,虽然也有ADAS,但大多是基于摄像头和雷达,反应远没有领克那么聪明。而且,关键在于,很多车型的自适应巡航低配版还得额外掏钱,或者限制在某些车速内用起来不顺畅。
说到配置和细节,就不得不提它的外观设计。在我看来,领克家族的面孔已经很有辨识度了,但在这次新款中,改进的一点是前脸多个细节,比如天窗前那条激光雷达似乎有点突兀,但确实为驾驶辅助提供硬件基础。车长4880mm,轴距2848mm,实际上比本田CR-V(车长约4700mm,轴距达2800mm)还要长点,空间优势在后排表现明显。
顺便打个比方,供应链就像我们做菜,原料的好坏直接影响菜品的品质。领克这种做法,把激光雷达放在前脸,不仅提升了辅助驾驶能力,也让设计更具科技感——虽然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设计难度不低。真正有人会为这前端硬件买单吗?我不确定,但我个人觉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会逐渐接受硬件越硬,辅助越牛的逻辑。
让我跑题一下,市场上合资品牌的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大多还得装在高配版本,低配或要付费,像样的自动驾驶体验,很多车还只是半吊子。比亚迪唐DM-i虽然激光雷达版比领克便宜点,但辅助功能覆盖城市范围没那么广,算力也就200多TOPS,功能也比较基础。至于问界M5,起价22.98万,配置看起来还挺豪华,但跟领克比,整体智能化水平有差距。
说到空间,领克的车长和轴距给我留下好印象。身高180cm的我坐后排,膝盖和前排座椅之间还留了大约两拳空隙,空间感不错。头顶,因激光雷达设计,略微凸起,但好在也没压迫感。后备箱空间宽敞,把两个大行李箱都能塞下。而且,放倒后排,空间还能拓展,这点比一些紧凑型SUV要强。你们谁想试试,它的空间能装下多少超市买的东西?
动力方面,感觉挺合理。搭载1.5T Evo混动核心,热效率高达47.26%。我在心里估算了一下,百公里油耗大概6升左右,城市开下来,纯电跑个50km不成问题。用料上,电池支持快充,30分钟充到80%,真是方便,尤其是长途途中,偶尔,抱个快充站就能补充不少续航。
续航表现自己估算,纯电续航大概230km,综合续航能到1400公里,有点像是在用各种零碎的能量拼成一个长距离油耗,这个数字挺让人心动的。比亚迪唐那边,续航只有1000多公里,显然不够安心。你们平时出行会关注续航吗?我其实挺期待,未来更高的电池能带来更大突破。
价格方面也很关键。领克08 EM-P的售价位于17.58万到22.88万,跟一些合资或国产新能源车型比,价格还算理性。本田CR-V中配大约20万,丰田RAV4荣放双擎更高点,但人家出品的其实成本控制得更紧。它的优势在于配置够用,激光雷达、AR-HUD、后排按摩座椅等等,很多豪华配置都不是标配,而在这里,领克的成本控制反而帮自己争取了更多实用的功能。
拿空间和配置说话,关键是要落地。有人在我朋友圈抱怨,买SUV,就是为了空间能装得下家当。这车,后排腿部空间不过略微超过同级别平均值(估算两指余量)。轴距和车长的关系让后排乘坐还是挺宽敞的。后备箱放两个大的手提箱,几秒就满了——这算是实用的落地体验吧。
我问过朋友,他开了一个月,对辅助驾驶评价挺高的:比我以前那辆车聪明多了,但也立刻补充一句:不过别太依赖,别走出界了。其实心理总是觉得,别的车不用激光雷达,还是很容易出现盲点和误识别。你们觉得呢?科技越发发达,越要谨慎。
车的静音表现也值得一提,哈曼卡顿的23扬声器全景声系统,和前排隔音玻璃配合,噪音控制得不错。在高速上,又能保证背景音不被外面干扰,长途旅行的听觉盛宴我还得多体验一会。
总结一下,这款领克08 EM-P,辅助驾驶配备激光雷达+超强芯片,续航能到1400公里,空间和配置还不错,价格也是很有竞争力的。你们怎么看?未来如果普及这种硬件硬,智能强的技术,整个市场会变得怎么呢?是不是会出现更多性价比爆棚的车型?我还在琢磨。这些配置背后的技术细节,实际上你们关心吗?还是只要开得顺心走得放心就够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