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题挺有意思,我和同事小L的小日常能说点啥。小L开的是比亚迪元PLUS,紧凑型电动SUV。官方说510公里续航,实际他说测过了,能跑400出头。小区只有慢充桩,20%充到满得七个小时,没毛病。市区有些快充,20%到满其实也就一小时,不过他不太爱用快充,说频繁快充损电池容量,听起来靠谱。平时还是慢充为主,快充偶尔应急用。
我们聊到他平时用车,他说市区里跑基本没啥问题,回家能慢慢充电。就是跑长途、高速最头疼,碰上没电还得排队充电,特煎熬。所以他行程会提前规划好,怎么着都不能弄得电量焦虑爆棚。要是说你行程不确定,想走就走,这个电车的旅途焦虑的火苗,还是挺容易点燃的。
我开的是个燃油紧凑型SUV,油箱60升。加油枪流速有限制,一般不超过50升每分钟,加满我车油箱差不多一分三十秒。城区百公里耗10升,高速能降低到7升左右。换算下来,600到850公里加一次油,且基本加油站到处都是,加油比电车充电便利不少。
这里得讲个我自己当时想的不周全,我最开始还挺肯定地说电车充电速度快会很快解决所有焦虑问题,但其实换个角度想,充电设施分布不均匀是个大问题。快充虽然充电速度提升了不少,但多数地方根本没快充或者快充满员,等待时间可能比充电时间还长。(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不,前两天小L跟我抱怨,说他妈在老家充电,快充桩排四五辆车队列,得排上差不多半小时,充满还得一小时左右。电动车旅途不是光看秒充没错,还得考虑排队时间和续航规划。老实说,这和咱们燃油车只要找到加油站、扭开油枪几分钟加满还是天壤之别。
我正翻笔记,发现比亚迪这块投入特别多,尤其兆瓦级闪充技术,这技术能带来啥?就是让电池块电量迅速恢复,估计算起来理论上五分钟能充几十公里续航。小L说这技术很强,但实际用多少,有没有稳定覆盖城市和高速路,这点我就不太确定了,样本太少。
顺带聊聊成本。我粗算了一下,自己加油一次加满得450块人民币左右;小L家充两次电还不到一百块。电动车续航优势压缩了成本,但加上充电时间和推广难度,用户心里自然会纠结。单纯钱省了,时间和便捷感打折了,二者要平衡真的不容易。
供应链层面,电动车跟燃油车研发流程差别蛮大。就拿充电这一块来说,慢充设施虽然简单但布局广泛,快充则需要强电网支持,厂商和地方政府合作不充分,一时间形成推广瓶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修高速公路和修小马路的差别,高速公路贵而且要规划,但跑得快,修小马路便宜但走得慢。企业和政府还在摸索阶段,想拉近距离其实不简单。
我忍不住吐槽一句,之前一口咬定电动车普及后充电全无压力,没想到真开起来,场景复杂多了。小L那句话挺形象,他说:你说这事儿吧,像是给厨房上个新炉灶,炉子是好炉子,可煤气管道没铺好,我怎么烧饭啊?这比喻猴赛雷。
说到用车,燃油车的好处确实挺明显,尤其你比如开个周末城外旅游,加油随时随地,几分钟搞定。电动车虽然城市代步优势特别明显,但风一吹、雨一淋没快充桩那种尴尬时刻,谁顶得住?这让我好奇,你怎么看电动车充电设施的发展速度?能不能跟上用户的期望?
其实我对电池寿命损耗也想过一个猜测(百思不得其解,样本少别当真)。假设用户极端用法,频繁快充加上温度起伏严重,电池材质和管理系统的承受极限会被快速试探到,也许五年不到电池容量就缩水得厉害。这个对二手车市场影响挺大。你有碰到过类似情况吗?
说回我那个燃油车,之前直奔加油站的时候加油枪启动没成功,售油员神色一僵:您这是跟车子作对啊,取气不顺畅。我笑了笑,车是机械能活,维修时各种小事儿真不少。但至少我加油不用排队、不用算距离、不用顶着焦虑。
电动车真是噱头多,但实操环节下去,咱这油车单纯方便性这把交椅短时间难撼动。(这段又先忽略)
聊着聊着我想到件小事:我家楼下那些充电桩,有的闪着恐怖缓慢的绿灯、旁边三四辆车在那里等,司机一个个叹气。这景象,只有用过电车的人才懂吧?你觉得这个换电技术会不会是个解药?(摇头,不确定)
电动车与燃油车的较量,从技术层面跳跃到用户惯,其实更是个心理战。你花时间规划路线,我花几分钟加油,各有各的苦和乐。你怎么看这个时代的变化?充电愁绪啥时候能彻底消失?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