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不少人买新能源车图啥?无非就是冲着省油、环保、动力强,听着就比油车洋气。可谁能想到,刚踏进这高科技的大门,第一笔大头支出不是保险、不是保养,偏偏是那看起来不起眼的轮胎,分分钟能让人大为破防。为啥到了新能源车,轮胎成了最让人肉疼的“消耗品”?咱们用点常识捋一捋,到底是谁在“吃”我们的钱,还是说这事儿根本无解?
咱先问一句:是谁规定了新能源车就得用这么贵的轮胎?还真不是厂家拍脑袋决策。新能源车型一上市,重量普遍大,底下顶着几百公斤的电池仓,这不是“车轻如燕”,而是“车沉如牛”。你想想,原本油车能用的轮胎,人家能抗下两吨不到的车身,电车一个轱辘就多扛五百斤,厂商能放心吗?再说,这电车还有个特色,好多都是百公里五六秒加速,动力全靠电门一踩,扭矩窜出来直接爆发。一顿操作猛如虎,轮胎要是不上强度、新增点“黑科技”,估计早被磨成饺子馅了。
说到成本,不少车主第一反应是,肯定是厂商和轮胎厂联手玩价格套路。真有那么简单吗?现实其实更复杂。轮胎厂要把好几样要求凑到一块:要耐磨、要静音、还得滚动阻力小、轻,还不能怕高温和雨雪。这可不是随便掺点橡胶就能搞定的。工程师为了满足大电池、大扭矩的新车要求,不得不用强度更高的帘线、料更贵的胶、甚至在里面塞一圈吸音棉。啥意思?你本以为花的钱是四只“皮带”,实际买的是一堆看不见摸不着的研发和专利。你说人家不挣钱,那真是瞎话;但你要说这是纯黑心暴利,也不尽然。你愿意都用大路货?那续航直接少一半,大马力也别想起步带感,自己掂量掂量呗。
另一个被人忽略的点,其实不是这轮胎造价高本身多恐怖,关键是寿命比想象中短太多。三万公里,油车胎说不定刚热身,电车胎直接磨没一大半。有人说:是不是自己驾驶习惯差,起步猛、刹车急?你觉得老司机都“奶”着开车吗?不是这么回事!新能源车参数一样放那,瞬间的爆发力、沉重的躯体,每回红灯起步,每回动能回收,都是磨胎小高手。尤其有些喜欢玩新能源“动能回收”强度大的,表面在省电,其实轮胎承受的压力一点没少,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内伤遍地。
再来看厂家设置的“原厂低滚阻特供胎”,其实就是套路你一次又一次回购。初上手还挺香,开三万公里一换,几千块才能再体验一次静音省电的“新鲜感”。你要换普通轮胎,一来担心续航减半,二来怕胎噪大、驾驶感变“散”。而且有些厂家还启用技术手段锁死“非认证轮胎”,要么报警要么不保修,这完全就是把你绑在消费链条上,别人说“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可咱这不光是“鞍”,还自带链锁。
可是,轮胎贵就非得忍着吗?咱要问一句,真没别的路可选?其实完全有调整的空间。比如买车前,查一查车型配套轮胎型号、市面上的第三方选择多不多,看看是不是厂商独家定制,自己得有个数;用车的时候,多关注胎压,低了损害胎面、高了磨得也快,定期做四轮换位,不光延长寿命还能平衡磨损。你真想省点钱,其实十五六万的纯电轿车换胎成本并没高过豪华油车;只不过品牌宣传老爱把“用车成本低”挂嘴边,只讲电便宜、保险便宜,从不提换胎。
有些朋友看到自己新电车胎花光三万公里部队就得退休,还气不过,说厂商是不是故意把轮胎做成快消品?我看未必全是恶意。厂商也有自己的考量,要拼续航数字、要满分安全成绩,有些事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更耐磨的硬胎?不好意思,舒适和续航就要打水漂。你想静音和省电?只能用软胶,胎面寿命跟着掉。消费者不清楚这些,盲目只要优点不要短板,厂商就只能拼命做原厂定制胎,把好处一次性给你,坏处推后留给将来。
那你说,大家买这种车到底亏不亏?这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要记住,真想“买车一劳永逸”,新能源目前还有点难。毕竟车企不会帮你背日后的成本,大批量更换轮胎的账单,始终要自己掏腰包。你为环保付托付,为加速舒适买单,也为新技术的“不成熟”埋单。别觉得冤,这跟十年前刚玩苹果、迟点买不起Lightning原装线一个道理。时代在变,原本便宜好用的东西也会突然变成香饽饽,更可能变成消耗品。
回头一看,这种模式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打印机墨盒、游戏主机配件、咖啡机胶囊,哪个不是“买入门便宜、长期消费贵死”?新能源轮胎就是新成员,被厂家打造成轮胎市场里“顶奢快消品”。你要玩高性能、低碳环保、静音高级感,就得做好周期性被收割的心理准备。这种账,不仅仅是厂家和轮胎企业的创新税,还是买新能源的大趋势,无处可逃。
话说回来,难道没厂家敢打破这个局面?其实不是没有。市面上一些国产轮胎企业正努力开发既耐磨、又能降噪,还不贵的“性价比电车胎”,不过工艺成熟度、市场接受程度,还有待时间检验。厂商对利润、市场对体验,谁都想两头占。别指望几年内真的完美贴合心愿,轮胎贵短命的局面突然消失。但至少我们可以做选择题:高配版用贵胎,低配版给多种胎选项,让消费者分层选择。再不行,大家一起呼吁协会出台产业标准,整治乱加价与无良捆绑,比埋头当韭菜强。这也是消费者该有的觉悟和行动力。
总之一句话,咱现在买新能源,既然尝了创新技术的甜头,也要做好“被动买单”的准备。轮胎坑是行业集体行为,不是谁单方面的诡计。你要真想花得少活得好,那就勤换位、守钱袋、别被原厂吓退,也别嘴上喊省钱行动却不查价格。毕竟钱是自己的,谁都不比你更心疼。下次换胎的时候,别只怪天和人,多问问自己,愿不愿为新技术的精致和便利买单。这就是现实,比保险坑还坑,但这也正是新消费社会的代价与门票。
你要认为电车不值可以不买,你想追潮流那就玩得起、亏得起。也许哪天轮胎又被卷下价格,大家一起“真香”,到时候也别忘了,现在费钱费心,才让市场不停前进。不同意的来杠,觉得在理的点个赞,一起聊聊还有啥新能源“隐藏坑”。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