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核心就一条:只要驾驶员手离方向盘或者视线离开路面,系统必须报警甚至自动退出。
01 新规三重安全锁:手、眼、数据一个都不能少
新规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体系。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比如雨雪天气、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系统要么降级要么退出。
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成为标配。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或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及报警。如果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就会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
数据记录系统要求车辆能存储时间戳事件次数不少于2500次,且事故数据应能被读取并正确解析。这意味着发生事故后,责任认定将有据可查。
02 野蛮生长终结:L2级渗透率超60%,安全基线缺失
今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渗透率已经高达62.58%。
市场规模膨胀的背后是安全底线的缺失。不同车企的产品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差距显著。这容易导致用户误判功能边界,形成过度依赖,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部分企业在宣传中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刻意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车企的广告都在暗示甚至明示自动驾驶?
03 技术落地挑战:30分钟禁用与成本上涨
新规要求,驾驶员如果多次出现手部、视线脱离,应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辅助驾驶系统。这对经常“投机取巧”的用户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均胜电子的专家透露,目前的方向盘已经采用电容式离手检测技术,能通过微电流准确识别。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误判,比单纯的重力感应要可靠得多。
硬件成本上涨几乎是必然的。红外摄像头、电容方向盘可能成为标配,低端车型面临最大压力。我估计整车成本至少增加1000元,这对10万以下的车型是个不小的负担。
04 产业链机遇: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谁最受益?
感知层的激光雷达领军企业禾赛科技,其ATX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单月交付量已破10万台,年产能规划200万台,成本较2022年下降90%。
决策层的德赛西威作为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龙头,与英伟达合作的Thor芯片平台(IPU05)将量产,算力达2000TOPS,支持L4级自动驾驶。
执行层的伯特利是国内线控制动系统(WCBS)龙头,产品已在多款车型中批量应用,2025年产能将扩至100万套。
检测认证领域的中国汽研作为国内汽车检测机构龙头,直接参与标准制定,将受益于合规检测需求提升。
05 产业影响深远:从“技术驱动”到“标准引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认为,该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推动智能驾驶行业从“技术驱动”转向“标准引领”。
标准与国际法规保持协调一致,有助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支持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为中国汽车出口带来新优势?
预估车企产品调整需要2年周期。硬件修改和调整涉及技术方案确定、供应商采购、产品设计等多环节,时间约2年。2027年1月1日可能是强制实施日期。
06 未来展望:L3级自动驾驶的铺路石
中长期看,新规为产业构建了更坚实的安全底座,增强了消费者信心,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落地铺平了道路。
安全与合规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那些靠夸大宣传卖车的企业可能会越来越难做,而重视安全的技术型企业将获得长期优势。
我觉得吧,这行终于要从“拼营销”回归到“拼技术”了。是不是以后我们买车不能只看屏幕大小和冰箱彩电,得真正关心底层安全技术了?
新规征求意见截止时间是今年11月15日。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正式发布,2026年1月1日起新车全面执行?
智能驾驶的“野蛮生长”时代正在结束,安全与合规将成为新的赛道。
每天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熬夜码字的充电桩⛽️!「关注我不迷路」,我会持续用大白话生动形象讲透复杂市场——毕竟我们的目标一致:赚认知内的钱,躲风险里的坑。
你说这事儿最后会不会像当年的安全带规定一样,从一开始被各种抵触到后来成为全民习惯?评论区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