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董事长喊话宁德时代:钠电池降价三成,成本难题如何破解

导语

今天上海国际车展的现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和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的对话,意外成了行业焦点。一句“钠电池降价30%”的喊话,不仅让现场媒体嗅到了火药味,更让外界好奇: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成本博弈背后究竟藏着哪些行业真相?

长安汽车董事长喊话宁德时代:钠电池降价三成,成本难题如何破解-有驾

一、大佬对话引爆行业话题:降价三成,是博弈还是共赢?

在宁德时代展台前,朱华荣亲自体验了搭载麒麟电池的小米SU7 Ultra后,转头对曾毓群抛出一句:“钠电池要是能降个30%-40%,市场绝对更吃香。”这句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藏深意。毕竟,长安汽车既是宁德时代的老客户,也是自研电池的“潜力股”,这时候公开喊话,颇有几分“敲打”供应商的意味。

不过,朱华荣随后补了一句:“就算不降那么多,我们也会继续采购。”这话又给足了台阶——既要表达对降成本的迫切,又不想伤了合作关系的和气。有网友调侃:“大佬谈判就是艺术,一边挥拳一边握手。”

业内专家分析,这场对话背后是车企对电池成本的长期焦虑。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以上,而钠电池作为锂电的“平价替代品”,一直被寄予厚望。但问题在于,钠电池的供应链成熟度远不及锂电,成本优势还没真正显现。正如曾毓群回应:“降价得等供应链开发。”

二、钠电池的AB面:便宜是真便宜,难用也是真难用?

为什么车企对钠电池又爱又恨?先说优势:便宜、安全、耐低温。钠元素在地壳中储量是锂的400多倍,原材料价格不到锂的1/10;低温性能更是碾压锂电,-20℃也能正常放电,东北老铁狂喜。

但短板同样扎眼:能量密度低、寿命短。目前钠电池能量密度最高仅160Wh/kg,而主流磷酸铁锂电池已突破200Wh/kg。简单来说,同样续航的车,钠电池得装更多电池包,车重和空间都受影响。一位车企工程师吐槽:“钠电池就像经济舱,便宜但挤得慌;锂电是商务舱,贵点但舒服。”

不过,宁德时代去年发布的第二代钠电池已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技术突破让行业看到希望。曾毓群在车展上放话:“钠电不是来抢锂电饭碗的,而是填补中低端市场的空白。”网友总结:“高端车继续卷锂电,代步车靠钠电走量,没毛病!”

三、降价三成为何这么难?供应链卡在哪儿?

朱华荣的降价诉求看似简单,实则直击产业链痛点。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李伟曾透露:“钠电池成本高的症结不在技术,而在供应链。”目前,钠电池的正极材料(如普鲁士蓝)、负极硬碳等关键材料尚未规模化生产,导致单价居高不下。

举个例子,锂电的负极石墨早已实现百万吨级产能,而钠电的硬碳产能还停留在万吨级别。一位材料供应商坦言:“现在投硬碳产线就像赌命,万一钠电池推广不及预期,产线全得砸手里。”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循环,让上下游企业都不敢贸然行动。

对此,曾毓群在车展上呼吁:“需要全行业一起啃硬骨头。”长安汽车也释放了信号:自研电池团队已秘密练兵两年,目标正是钠电和固态电池。有业内人士预测:“车企自研+供应商合作,可能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四、未来十年,钠电池能改写行业格局吗?

尽管眼下困难重重,但没人敢小看钠电池的潜力。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断言:“钠电会是A0级车的标配。”咨询机构TrendForce预测,到2030年,钠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将突破15%,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更重要的是,钠电池的崛起可能改变中国车企的全球站位。欧洲车企还在锂电上“卷”续航时,中国已率先布局钠电产业链。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说:“锂电赛道我们追得很辛苦,但钠电赛道,中国人有机会当领跑者。”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跨过成本大山。朱华荣的“降价三成”喊话,看似是给宁德时代出难题,实则是替整个行业问路。毕竟,只有把钠电池价格打下来,新能源车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结语

今天的车展上,朱华荣和曾毓群的对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现实与理想。降价三成不是一道算术题,而是一道需要车企、电池厂、材料商共同解答的产业命题。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没有永远的砍价,只有永远的利益共同体。”

我是你最爱的小编,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本文素材取材于网络,若有不实之处,请指正。

(注:文中数据及人物观点均来自公开报道,时间逻辑已核验为2025年4月24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