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4月份第四周SUV销量榜单时,我愣了一下。本田CR-V第四,哈弗H6掉到第23,比亚迪唐L才第32,这些都还算正常,毕竟市场竞争激烈,榜单有高低起伏也很常见。但有一个数据让我缓了好几秒:特斯拉Model Y单周卖了7千辆,是第二名的快两倍。新能源车里的老大还能这么卷?这也太夸张了吧。
7千辆这个成绩放在SUV整个市场里,是妥妥的销量冠军。而且它不是偶然爆发,特斯拉Model Y已经连续很多周保持这种单周销量,甚至有时候还能更高。这个数据不光让燃油车看着有点蔫儿,更重要的是,它又一次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推到台面上:新能源车凭什么这么能卖?特斯拉的车真有这么香?或者说,这背后是不是有点什么“不正常”的东西在推着?
咱们今天就来捋捋这个事。
---
先看销量。7千辆是什么概念?同一周,本田的CR-V周销量是4千多辆,吉利星越L也才刚过4千辆。换句话说,Model Y的销量相当于两个CR-V。再延伸到全年,按照这个势头,Model Y一个月卖3万没问题,一年就是三四十万。这个数字,放在全球市场也属于现象级了。而且,这还仅仅是Model Y一款车,特斯拉其他车型虽然没它这么猛,但也都在自己的细分市场里占据不小份额。
但这里就来了个疑问:新能源车的销量好,是不是因为补贴、政策、牌照优势这些“外力”?对,确实有这些因素。但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已经在逐步退坡,很多城市也取消了对新能源车的牌照优待。而且燃油车最近也打起了价格战,不少合资车甚至品牌旗舰车型都在大幅降价,价格优势上,新能源车已经没那么“碾压”了。可即便如此,Model Y还是能单周卖7千辆。这说明,特斯拉靠的也不光是政策红利,它的产品力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
那是怎么做到的?咱们拆细了看,看完你可能会发现,这数据吓人,但并不算“邪门”。
---
销量背后,先要看毛利。翻看特斯拉的财报,Model Y的毛利率一直是行业的天花板级别。新能源车公司里,毛利率超过20%的已经很少见了,而特斯拉一度能做到接近30%。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卖出一辆车,它能拿到的纯利比同行多出一大截。这就给了特斯拉很大的价格弹性空间——燃油车敢降价,它比燃油车还能降。前段时间特斯拉主动降价,Model Y的入门价格已经压到了20万出头,很多合资品牌都感到压力山大。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性价比直接拉满。你想想,一个性能强劲、续航靠谱,还搭载了各种花里胡哨科技配置的新能源SUV,价格却跟合资品牌的紧凑型燃油车差不多,谁不心动?
再看研发投入。特斯拉每年砸在研发上的钱也是吓人。2022年,特斯拉的研发投入超过30亿美元,占营收的比例接近5%。这个比例比大多数传统车企都要高得多。特斯拉的技术迭代很快,Model Y的热泵系统、4680电池技术、整车一体化压铸工艺,这些都是它的“杀手锏”。而且特斯拉的软件能力也很强,OTA更新频率高,车主常常觉得“买的是一辆车,几年后开出一辆新车的感觉”。这种用户体验,是很多传统车企还在追赶的方向。
不过,这里也得提一句,特斯拉的高研发投入看上去很美,但对财务报表的压力也不小。特斯拉的利润率确实高,可是它把很多赚到的钱又投回了研发和工厂建设,再加上降价策略压缩了部分单车利润,所以短期内它的盈利曲线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亮眼。换句话说,特斯拉是在用战略性亏损换市场份额。它不在乎每卖一台车能多赚多少钱,而是更看重市场对它品牌的认知度和占有率。
---
再拉同行比一比。像比亚迪、理想、小鹏这些国内新能源品牌,虽然也能拿出不错的销量成绩,但它们的商业模式跟特斯拉并不完全一样。比亚迪现在的优势在于全产业链布局,它自产电池、芯片,还能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压得很低,所以它能在价格和利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理想、小鹏这样的新势力,更像是靠单款车型爆发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但它们的问题是,产品矩阵还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
传统车企这边,虽然它们开始全面押注新能源,但转型的阵痛非常明显。大众、丰田这样的巨头,新能源车销量尚未形成规模,但研发和生产的成本摊销却已经压到头上了。再加上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冗杂、决策链条长,很难像特斯拉这样灵活快速地调整策略。所以在新能源领域,传统车企暂时还没法跟特斯拉正面刚。
---
那问题来了,特斯拉这种“砸钱换市场”的打法,到底是可持续的战略性亏损,还是在透支未来?这一点,确实是争议的焦点。
不少人觉得,特斯拉的降价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思,它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更大冲击。但另一方面,特斯拉的市场扩张策略也很清晰:先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再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等市场站稳后再逐步提高附加值,回归高利润模式。你看它不断扩产、建厂,包括传闻中的10万美元以内的“平价车”,都是围绕这个逻辑展开的。
再说句实话,特斯拉这种打法看着吓人,但它真不算“乱花钱”。它的每一步动作,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让更多人买得起特斯拉。只要这个目标能实现,它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用户基础,一旦用户量上来了,它的软件订阅、增值服务甚至自动驾驶领域的商业化潜力,都有可能爆发出更大的收益。
---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特斯拉Model Y销量7千辆、燃油车被压一头,这事儿正常吗?拆开来看,确实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特斯拉战略逻辑的必然结果。新能源车崛起已经不是趋势,而是现实。与其纠结特斯拉的数据为什么“吓人”,倒不如多想想,传统车企接下来该怎么打这场仗。
说到底,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特斯拉的动作值得关注,但更值得看的是,整个行业接下来会走向哪里。毕竟,新能源汽车的牌局远没有定型,每一张新牌,都会改变游戏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