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新能源、海外 “三驾马车” 齐发力!上汽转型交出怎样的答卷?

一、江湖变局:三匹马,跑出三种速度

2025 年 11 月 2 日,上汽的销量快报里,藏着转型的密码。

1-10 月累计批364.7 万辆,连续十个月同比增长。

但拆开 “新三驾马车” 的成绩单,画风耐人寻味:

自主品牌卖235 万辆,占比超六成,同比28.3%

新能源车卖129 万辆,增速飙42.5%

海外市场卖86.2 万辆,同比仅2.2%

“就像三匹马拉车,有的撒欢跑,有的在赶路。” 上海车城的老销售王哥笑道,“但好歹都朝着一个方向。”

这不是偶然的爆发,是 2024 年那场 “刮骨疗伤” 的回响。

2024 年,上汽喊出 “技术自立,重构新范式”,把分散的板块拧成 “大乘用车事业群”。

如今一年过去,这份答卷,到底成色如何?

自主、新能源、海外 “三驾马车” 齐发力!上汽转型交出怎样的答卷?-有驾

二、第一驾:自主品牌,从 “配角” 到 “主角”

自主品牌的崛起,是最亮眼的逆袭。

2025 年 1-10 月,自主占64.4%(235/364.7)。

要知道,2024 年同期,这个数字还不到 60%。上汽官网披露,2025 年 1-9 月自主占比 64%,较去年提升 4.3 个百分点。

这 4 个百分点的跨越,靠的是 “五指成拳” 的改革。

以前荣威、MG、智己各打各的,现在共享技术、分工明确:MG 攻海外,荣威守主流,智己冲高端。

MG4 就是最好的例子。新款主打固态电池技术,上市 15 天大定锁2.6 万台,1-10 月累计大定突破 6 万辆 。

“以前推新车要协调半年,现在研发、营销坐一张桌子上。”MG 品牌负责人说,“产品流程更短、更准、更稳。”

高端市场也有突破。智己 LS6 靠 “超级增程” 技术,月销稳定过万 。

“以前客户看自主高端,掉头就走。” 智己销售比划,“现在进店先问‘续航多少’,这就是底气。”

2024 年还在追着合资跑,2025 年已经能并肩站。自主品牌这匹马,跑稳了。

自主、新能源、海外 “三驾马车” 齐发力!上汽转型交出怎样的答卷?-有驾

三、第二驾:新能源,从 “跟跑” 到 “领跑”

新能源的增速,藏着技术的野心。

2025 年 1-10 月卖129 万辆,同比42.5%

反观 2024 年同期,估算下来也就 90 多万辆。一年多卖 30 多万台,靠的不是数量堆砌,是技术突围。

上汽的逻辑很简单:“技术越领先,价格越平权”

五菱宏光 MINIEV 继续当 “国民神车”,10 月卖12.3 万辆,同比涨 21% 。但它不再是 “廉价代步车”,加了快充和安全配置,照样卖得火。

“农村客户说,能拉货、能接娃,充电还便宜。” 五菱区域主管笑道,“这才是真需求。”

高端市场也没含糊。上汽通用 10 月新能源车卖1.2 万辆,同比暴涨 144.8% 。别克至境系列靠长续航和智能驾驶,成了合资新能源的黑马。

更狠的是技术布局。上汽研发总院早就定下 “三个护城河”:智能底盘、固态电池、电子架构 。

“别人还在拼续航,我们已经在想怎么让电池更安全。” 上汽乘用车高管在内部会说 。

新能源这匹马,不仅跑得快,耐力还足。

四、第三驾:海外市场,风光与隐忧

海外的成绩单,最是五味杂陈。

1-10 月卖86.2 万辆,同比仅2.2%

对比 2024 年同期的 84 万多辆,几乎是原地踏步。但拆开看,藏着两个极端。

欧洲市场 是绝对的王牌。MG 品牌终端交付22 万辆,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了欧洲最火的中国品牌 。

“在德国展厅,客户排队看 MG4,说比同级合资车便宜 3 万欧元。” 海外经销商李姐说,“这就是性价比的威力。”

但在东南亚、南美,却有些力不从心。当地经销商反馈,售后网点少,配件要等一个月。

“欧洲是精装修,其他地方还是毛坯房。” 行业分析师李颜伟直言,“区域不均衡太明显。”

上汽自己也清楚。官网提到要推进 “Glocal 战略”,说白了就是 “全球布局,本土深耕” 。

海外这匹马,在欧洲赛道上疾驰,在其他赛道还在找节奏。

自主、新能源、海外 “三驾马车” 齐发力!上汽转型交出怎样的答卷?-有驾

五、协同效应:三匹马,如何同频共振?

“三驾马车” 的真正厉害之处,不是各自为战,是互相借力。

自主给新能源搭台。荣威的 DMH6.0 混动技术,既装在自主品牌车上,也给合资品牌用。通用的新能源车卖得好,离不开自主研发的电池技术。

新能源给海外铺路。MG4 在欧洲火了之后,带动燃油车销量也涨了 15%。欧洲用户认可了 MG 的电动技术,自然愿意试试其他车型。

海外给自主提需求。欧洲客户想要更长的续航,这个反馈直接送到上汽研发中心,新款 MG4 的固态电池就这样应运而生 。

“以前是一条腿走路,现在是三条腿撑着,稳多了。” 王哥打比方,“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三才阵’,互相补位。”

2025 年 10 月,上汽总销量同比涨 13%,连续十个月增长 。这背后,正是三驾马车的协同之力。

六、对比 2024:转型这一年,到底变了什么?

要评答卷,得先看 “进步分”。

自主板块:2024 年 1-10 月占比约 60%,2025 年冲到 64.4%。以前靠合资 “输血”,现在能给集团 “造血” 了。

新能源板块:2024 年 1-10 月增速约 30%,2025 年提至 42.5%。从 “量的积累” 变成 “质的飞跃”,技术标签越来越亮。

海外板块:2024 年 1-10 月增速约 5%,2025 年降到 2.2%。看似退步,实则在调整结构,把资源集中到欧洲市场,为长期增长打基础。

最大的变化,是决策快了。“大乘用车一体化” 改革后,以前要等三个月的审批,现在两周就能定 。

“2024 年还在讨论要不要推固态电池,2025 年已经装车卖了。” 研发工程师说,“这就是效率。”

七、短板直击:光鲜成绩单下的 “小烦恼”

没有完美的答卷,上汽也有自己的 “痛点”。

痛点一:海外 “偏科严重”。欧洲占了海外销量的近 50%,东南亚、南美加起来才 20%。一旦欧洲政策变了,风险很大。

痛点二:新能源高端市场待突破。智己 LS6 卖得不错,但跟特斯拉、蔚来比,品牌溢价还是差一点。高端客户选车,第一反应还是外资品牌。

痛点三:自主利润薄。虽然卖得多,但自主品牌均价才 12 万左右,比合资品牌低了近 8 万。走量容易,赚钱难。

这些问题,上汽不是没看见。董事长王晓秋早就说过,要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 。承认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自主、新能源、海外 “三驾马车” 齐发力!上汽转型交出怎样的答卷?-有驾

八、优化方向:三匹马,该往哪使劲?

针对短板,上汽的 “药方” 已经开好了。

海外补均衡:2026 年要在东南亚建 KD 工厂,把配件本地化,售后网点从 100 家扩到 300 家。南美要跟当地经销商合资,降低成本 。

“不能再让客户等配件了,这是砸招牌的事。” 海外事业部高管在会上拍了桌子 。

新能源冲高端:智己要推百万级纯电轿车,搭载最新的智能驾驶技术。同时跟华为合作的 “尚界 H5”,要靠鸿蒙智行系统抢高端市场 。

“技术平权不是卖便宜车,是让普通人也能用上高端技术。” 贾健旭说 。

自主提利润:减少低端车型,聚焦 15-25 万主流市场。荣威 M7 DMH 就是例子,均价 18 万,还能月销过万,利润比 MINIEV 高多了。

方向很明确:不贪多,求精准。

九、未来的牌:2026 年,三驾马车要怎么跑?

转型不是噱头,是真金白银的增长。

2026 年的牌,已经摆好了。

自主:要推出 8 款新车型,MG 和荣威各 4 款,聚焦智能和混动。目标占比提升到 68%。

新能源:固态电池要全面装车,续航突破 1000 公里。通用和大众的合资新能源车型,要再推 10 余款 。

海外:欧洲要突破 30 万辆,东南亚目标 15 万辆,南美 10 万辆。区域不均衡要明显改善。

“2024 年是筑基,2025 年是加速,2026 年要冲刺。” 王晓秋的话里,满是底气 。

这不是空想。2025 年三季度,上汽经营现金流飙到 319.4 亿元,同比涨 70.9% 。有钱、有技术、有市场,没理由跑不快。

十、尾声:三驾马车的江湖路

在上海车城的展厅里,有三辆车很显眼。

一辆是 MG4,车标旁贴着 “欧洲销量冠军”;

一辆是智己 LS6,客户在问 “续航能到多少”;

一辆是五菱宏光 MINIEV,车主刚装完货,笑着付钱。

这三辆车,就是三驾马车的缩影。

自主品牌的崛起,是 “不服输” 的倔强;

新能源的突破,是 “敢创新” 的勇气;

海外的深耕,是 “走出去” 的野心。

有人问,上汽的转型成功了吗?

或许还没有。但它已经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像古龙笔下的侠客,一旦认准了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扬起的不仅是销量的尘土,更是中国汽车的底气。

江湖路远,但只要这三匹马不停蹄,就总有更亮的光在前方。

上汽的答卷,还在写。但开头,已经很精彩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