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们今天去越南的胡志明市或者河内这样的大城市里走一走,会发现满大街跑的摩托车,绝大多数都挂着日本本田或者雅马哈的标志。
这似乎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日本车质量好是出了名的。
但要是你问一个上了年纪的越南人,他可能会告诉你,大概在二十多年前,这里的街道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候,越南是中国摩托车的天下,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鲜红的“力帆”或者“钱江”车标。
从曾经占据八成市场的绝对霸主,到如今在燃油车领域几乎销声匿迹,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或者一个行业的兴衰,更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国企业深思的海外发展史。
事情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的越南,经济刚刚开始发展,老百姓手里有了点钱,最想买的大件就是摩托车。
这东西既是代步工具,也是生产资料,更是家庭财富的一种象征。
市场需求非常大,但问题是,市面上能买到的,基本都是日本品牌,特别是本田。
本田摩托质量确实好,但价格也实在太“好”了,一辆车要卖到两万多块人民币,这对于当时月收入只有几百块的普通越南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价。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摩托车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当时,中国的摩托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成本控制能力极强。
于是,他们带着价格不到日本车三分之一的“大杀器”进入了越南市场。
一辆功能相差无几的摩托车,中国品牌只卖四五千块钱。
这个价格优势是毁灭性的。
越南老百姓一看,花更少的钱就能圆自己的摩托车梦,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重庆力帆是当时冲在最前面的企业之一。
据说,他们第一次去越南参加展会,带来的几辆样车当场就被抢购一空,展台被前来洽谈代理的越南经销商围得水泄不通。
市场就这样被瞬间点燃了。
从2000年开始,大量的中国摩托车如潮水般涌入越南,到2002年,中国对越南的摩托车出口额达到了惊人的3亿美元,占据了当地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
那几年,胡志明市的街头,几乎被中国摩托车的红色标志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然而,巨大的成功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钱太好赚了,消息传回国内,上百家大大小小的摩托车厂,不管有没有技术实力,都红着眼扑向了越南市场。
一场混乱而惨烈的内部厮杀就此拉开序幕。
最先开始的,就是毫无技术含量的价格战。
你卖四千,我就敢卖三千五;他卖三千五,就有人敢卖三千。
到最后,这场恶性竞争把一辆摩托车的利润空间压缩到了极致,有的企业卖一辆车甚至只赚一百来块钱。
利润被压榨干净,企业还要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成本上想办法。
于是,一场集体性的偷工减料开始了。
原本应该坚固厚实的车架,换成了薄薄的铁皮,据说用手都能捏得动,稍微碰撞一下就可能变形。
作为传动关键的链条,也从耐磨的特种钢换成了最普通的劣质钢材,在越南潮湿闷热的气候里,骑上两三个月就锈迹斑斑。
更可怕的是,作为摩托车心脏的发动机,一些小作坊为了节省成本,甚至敢省略掉一些必要的加工工序和质检流程。
这些“问题车”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
越南消费者发现,刚买回来的新车,骑了不到半年就开始掉漆,一年后发动机就发出奇怪的噪音,骑上两年不送去大修基本上就没法用了。
一时间,抱怨和投诉此起彼伏,“中国摩托质量差”的印象,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了越南人的心里。
口碑的崩塌是连锁反应,经销商卖不出去车,也跟着一起骂。
如果说偷工减料是出于无奈的“自毁长城”,那么同行之间的恶意使坏,则更是把这个行业的声誉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些企业为了搞垮竞争对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有厂家会暗地里收买对手的零件供应商,让供应商故意提供一批有质量问题的次品零件。
力帆就曾遇到过一批化油器密封胶圈不合格,导致车辆漏油,追查下去才发现是同行在背后捣鬼。
轻骑摩托也吃过亏,一批运到越南准备组装的摩托车,发现配套的螺丝尺寸全都被改小了,根本无法使用。
这种“自己人坑自己人”的恶劣行为,让整个中国摩托车行业在越南的形象一落千丈。
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越南政府终于忍无可忍。
2004年,越南政府出台了两项严厉措施:一是将摩托车的进口关税从30%大幅提高到100%,直接削弱了中国摩托的价格优势;二是对每一辆进口摩托车实施十几项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检测。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那些依赖低价和偷工减料生存的中国小工厂,既没有资金应对高昂的关税,其产品也根本通不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只能纷纷倒闭,退出了越南市场。
就在中国品牌节节败退的时候,一直被压制的日本本田,抓住机会展开了反击。
他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直接在越南投资建厂,实现了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部分成本。
更重要的是,本田在越南全境建立了密集的维修服务网络,网点甚至延伸到了偏远的乡镇。
他们的广告宣传也直击痛点,打出了“十年无需大修”的口号,并且频繁举办免费检测和保养活动。
越南消费者经过对比发现,虽然本田的车贵一些,但质量可靠,服务有保障,从长远来看反而更划算。
于是,市场天平迅速倾斜。
到2006年,本田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反弹至八成以上,而中国燃油摩托的份额则跌到了不足百分之一。
当年那些挂着红色中国车标的店铺,纷纷改换门庭,挂上了本田的白色招牌。
这场在越南市场的惨败,是中国制造业出海历程中一次深刻的教训。
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十几年后,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越南的交通出行也迎来了新的变化,电动摩托车开始兴起。
2023年,越南燃油摩托销量出现了近两成的下滑,而电动摩托的销量却逆势大涨了三成以上。
这一次,中国的雅迪、绿源等电动车品牌,吸取了前辈的教训,带着全新的战略杀了回来。
他们不再把“低价”作为唯一的武器。
雅迪电动车的定价,基本和日本的燃油车持平。
他们竞争的重点,放在了技术创新和本地化服务上。
雅迪在越南建立了工厂,针对当地多山、多雨的特点,专门加粗了车架减震,并将电机的防水等级做到了可以浸泡半小时的水平。
他们向消费者宣传新的价值点:使用成本极低。
充电一次的电费折合人民币不到两块钱,就能跑上百公里,比烧油省下了八成的开销。
在售后服务上,他们更是下足了功夫,在越南建立了三百多家门店,承诺24小时上门维修,并在河内设立了大型配件仓库。
如今,雅迪在越南已经站稳了脚跟,占据了电动车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第二座年产能高达两百万辆的超级工厂也正在建设中。
越南的年轻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正在被这些高质量、高科技的电动车产品所刷新。
从燃油时代的惨败,到电动时代的王者归来,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也见证了中国制造业从单纯追求低成本,到如今注重品牌、技术和服务的巨大转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