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

文末附报告链接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背景介绍

自联合国2030年议程实施以来,多个SDGs的进展受到数据缺失、研究不足和发展不均衡的制约。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能够发挥独特作用,但现有卫星系统主要聚焦于自然环境要素观测与研究,而缺少对人类活动精细探测的设计。因此,CBAS 设计研制了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科学卫星一一SDGSAT-1,并于2021年 11月5日成功发射,以满足SDGs监测与评估的迫切需求。

SDGSAT-1开创并践行了空间观测服务SDGs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SDGSAT-1 卫星为太阳同步轨道,搭载了微光、热红外和多谱段成像仪3种载荷,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0 m(全色微光)/40m(彩色微光)、30m和10m,幅宽均为300km,幅宽分辨率比综合指标国际领先,重访周期约 11天。卫星有单载荷观测,以及日间“热红外+多谱段”、夜间“热红外+微光”的协同观测模式,可实现全天时、多载荷协同探测。SDGSAT-1卫星的星下点轨迹示意如图10-1所示。

微光成像仪是全球首部具备全色和彩色协同探测的业务化运行星载夜间灯光遥感系统,可提供判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的客观表征信息,精细刻画夜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服务SDG 7、SDG 11、SDG 13、SDG 14 和 SDG 15等相关目标。热红外成像仪具有 30m分辨率和3波段宽幅探测能力,0.2K高灵敏度温度识别设计可精细探测地表热能分布和变化,特别是城市内部热能分布与自然地物属性,能为估算能源消耗和监测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服务SDG 7、SDG 13和SDG 15等目标。多谱段成像仪拥有7个波段,有2个深蓝波段和1个红边波段,特别有利于水体和植被生长状态的监测,可服务SDG 6、SDG 14和SDG 15等目标。

SDGSAT-1卫星通过探测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环境交互影响的地物参量,实现数据向SDGs应用信息的转化。2022年9月,中方在联合国宣布“SDGSAT-1开放科学计划”,SDGSAT-1卫星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向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共享37万余景影像数据,数据量达到1.6PB,影像覆盖全球陆地及近海区域。基于该计划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团队与联合国卫星中心、联合国减灾署等机构利用SDGSAT-1 卫星评估灾害,共同发布相关报告10余份。本报告围绕6个示范研究开展面向9个SDGs的监测与评估,构建了利用SDGSAT-1数据监测与评估SDGs的方法,并生产了典型区域的系列数据产品,体现了SDGSAT-1卫星对SDGs监测与评估的有效性与先进性,初步展示了利用该卫星支撑全球可持续研究与决策的应用潜力。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示范研究

夜间城市环境探测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数据和方法:利用SDGSAT-1微光数据,协同其他空间观测与地面测量等数据,构建新的夜间灯光指数与信息提取模型,开发多个夜间城市环境数据产品。SDGSAT-1微光数据具有高空间分辨率与全色彩色协同探测等优势,推动了城市精细化监测与管理。10-2 展示了巴黎与北京中心城区的SDGSAT-1彩色微光影像,能够支持人口分布、照明类型(SDG 1L3、SDG 7.3)、照明道路(SDG 11.2)、人为热通量(SDG 11.b)、气溶胶光学厚度(SDG 39、SDG 11.6)等数据产品,满足城市复杂人类活动的精细监测需求。

与传统的人口栅格数据相比,SDGSAT-1反演的人口分布数据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丰富表现力,与人口统计数据的相关系数高于0.9,可支撑 17个SDGs中人口相关指标更精细的空间分解计算。彩色微光数据提供了夜间灯光彩色光谱的辨识特征,照明类型提取精度高于 80%,其300km的幅宽也为大范围识别城市照明类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普及在城市节能降耗,提升美观和舒适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引发光污染问题。照明道路数据产品的精度高于90%,能够支撑道路夜间照明率分析,保障人们夜间出行安全。有效填补了部分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 Map.OSM)路网的缺失数据,为交通规划与出行导航,城市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等提供健全的数据保障。

SDGSAT-I微光数据较传统的夜间灯光数据增加了彩色波谱范围,特别是蓝光谱段能够更完整地估算城市人为热排放。人为热通量产品与验证数据的相关系数高于0.9.可呈现街区尺度的人为热排放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与地面测站的相关系数高于0.8,为街道甚至建筑物尺度的夜间空气污染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持。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助力应急救灾

数据和方法:采用变化检测、指数增强和阈值分割等方法,协同SDGSAT-1卫星微光、热红外和多谱段三载荷监测与评估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SDGSAT-1卫星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三载荷的协同观测能力,为灾害应急救灾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图10-3(a)和(b)展示了2023年9月11日利比亚德尔纳市区洪水灾害发生后,灯光分布范围与强度较灾前发生明显变化,灯光减少区域约5km。与传统的夜间灯光数据相比,SDGSAT-1微光数据将受灾区域由乡镇尺度细化至街区级别。图10-3(e)和(d)分别为2023年8月加拿大山火和2023年6月夏威夷火山喷发时的热红外影像,高灵敏度的温度探测能力可准确识别林火与火山喷发范围。此外,三载荷协同在山火监测方面也具有优势。微光和热红外载荷协同能有效提取林火中细微的火点区域,多谱段影像可实现过火面积的定量评估。三载荷协同监测提供了全天时的灾害信息,对于灾情及时响应和救灾策略制定至关重要(SDG11.5、SDG13.1)。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提升工业热源生产区域刻画精度

数据和方法:协同SDGSAT-1热红外数据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构建多元热指标的工业热源识别方法,研制了2023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高分辨率工业热源数据集。高分辨率和高灵敏探测能力的SDGSAT-1夜间热红外数据提升了工业热源生产区域的刻画精度。SDGSAT-1夜间热红外数据能更好地降低太阳热辐射造成的地物反射高温干扰,生产运营的厂矿在影像上表现为明显的高温热异常辐射特征,监测到不同类别的工业热源分布如图10-4所示。水泥厂生产区域的亮温较高(301.78K),其生产区域主要位于煅烧区(立窑/回转窑):热电厂生产区域的亮温较低(277.31K),其生产区主要是燃烧室、冷却塔、锅炉、电气部分和传热设备等区域。经实地调查,京津冀工业热源总体识别精度为94%,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与方法,SDGSAT-I热红外数据识别的工业热源数量增加了4倍~7 倍,识别到的工业热源对象最小可探测面积优化了5倍~9倍,0.2K温度变化的探测能力为低温运行的工业热源识别提供了新途径。

该成果可为中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与监测管理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为中国积极应对“调结构、去产能”产业模式升级、碳税国内外交易、大气环境改善等提供科学依据(SDG 7.3、SDG 9.2、SDG 12.2、SDG 12.a)。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提取复杂山地区域地表水体

数据和方法:协同SDGSAT-1夜间热红外和Sentinel-2 卫星数据,构建了面向山地区域的水体分布动态监测方法,研制了兴都库什-喜马拉雅(Hindu Kush Himalaya,HKH)高精度的10m分辨率水体动态分 布(10-meter Dynamic Water body map of the HKH,DWH10)产品。

SDGSAT-1夜间热红外数据修正了HKH区域地表水分布被低估的问题。HKH山地区域作为“亚洲水塔”的重要水源地,其地表水体覆盖及动态变化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直接相关。SDGSAT-1 夜间热红外影像中水体与周围地物特征差异显著,有效消除了日间光学影像提取水体时受山体阴影干扰的影响。协同 SDGSAT-1夜间热红外和Sentinel-2影像研制了HKH区域 2022 年DWH10产品(图10-5),平均精度达到95%,显著优于当前全球水生态系统面积变化指标(SDG6.6.1) 使用全球地表水(Global Surface Water,GSW)数据(Pekel et al.2016)在HKH的监测精度(76%)。GSW统计的HKH地表水面积为9.7万km2而DWH10获取的区域地表水面积达到14.5 万km²,两者相差约49%。因此,DWH10数据有效解决了HKH山地区域SDG 6.6.1 指标评估数据被低估的问题。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识别海洋典型有害藻华

数据和方法:利用SDGSAT-1多谱段数据,通过光谱分析构建多种海洋藻华的自动识别算法,实现跨海域有害藻华的提取。

SDGSAT-1多谱段载荷深蓝与红边特色波段的设计和高分辨率优势,实现了跨海域、多类型有害藻华的提取和识别。利用SDGSAT-1多谱段数据对藻类在红边波段的反射率及深蓝波段的强吸收特征构建决策模型,实现对不同藻华类型的区分,有效识别了黄海的浒苔绿潮、大西洋的马尾藻金潮、中国南海大亚湾的红色夜光藻赤潮、印度洋阿曼湾的绿色夜光藻赤潮和中国渤海的黑水等海洋典型有害藻华(图10-6),藻华范围的提取精度达到85%以上。多谱段数据可识别传统水色卫星传感器难以识别的早期、小规模的分散藻华,对藻华和非藻华水体具有较好的区分性,可为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渔业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SDG14.1、SDG14.2、SDG14.5、SDG14.7)。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解决大尺度土地沙化监测

数据和方法:SDGSAT-1热红外波段设置了对二氧化硅敏感的波谱范围,构建空间一致性良好的相对归一化的二氧化硅指数(Relative Normalized Silica Index,RNSI),对毛乌素沙地的土地沙化程度开展监测。

SDGSAT-1三波段热红外数据助力实现大尺度土地沙化程度的高精度监测。利用多时相SDGSAT-1热红外载荷数据构建了RNSI,有效去除了传统多时相二氧化硅指数中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图10-7a),其30m空间分辨率与300km幅宽优势弥补了当前在轨星载热红外传感器在土地沙化监测上面临的有效载荷少、空间分辨率低、覆盖能力差等不足。以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一毛乌素沙地为例,成功实现了大尺度土地沙化程度的监测(图10-7b),监测结果的总体精度达到85%以上。SDGSAT-1三波段热红外数据构建的RNSI为全球及区域的土地沙化监测(SDG15.3)贡献了可借鉴的新方法。

SDGSAT-1卫星示范应用及展望(附121页报告)-有驾

结论与建议

SDGSAT-1 搭载的微光、热红外和多谱段载荷各自具有特色,通过三载荷昼夜协同探测,开展了对城市发展、灾害评估、能源消耗、水体分布、土地沙化等人与自然交互作用强烈的地物要素的探测与研究,实现了对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践行空间观测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发展了相应的技术方法,为支持大范围SDGs监测与评估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SDGSAT-1开放科学计划”向全球共享了SDGSAT-1卫星数据,支持各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决策,开创了中国对地观测数据全球共享新模式,为弥补数据鸿沟、缩减发展不平衡、助力SDGs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SDGSAT-1卫星是空间观测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证明了空间技术助力联合国 2030年议程实施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意义。

尽管 SDGSAT-1卫星在推动全球SDGs 的监测中展现出重要潜力,但要全面助力SDGs的实现,单一卫星的力量仍显局限。2022年6月,中方宣布了可持续发展卫星星座计划,旨在充分利用现有卫星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可持续发展卫星联盟。因此,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协同各国所拥有的卫星资源共同构建多载荷、多类型、多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卫星星座体系,发展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系列卫星,形成全方位、高时效、高质量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空间观测能力,进一步拓展空间观测数据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为全球SDGs实现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服务。

总结与展望

本报告针对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7个SDGs,以及SDGs交叉与综合、SDGSAT-1卫星应用示范,从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三个方面,在不同尺度上开展了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监测与评估。
在数据产品方面,研制了48套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部分产品弥补了SDGs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例如针对提高农业生产力(SDG2.3),提供了全球2022年主要产茶国10m分辨率茶园分布数据;针对水生态系统变化(SDG6.6),提供了全球2003-2023年0.5°月度地下水储量变化时空分布数据集;针对全球CH排放(SDG13.2),提供了全球2019-2022日尺度0.1°网格级的CH排放数据;针对减少海洋污染(SDG 14.1)提供了全球典型海岸带2016--2023年10~20m分辨率近海漂浮垃圾遥感监测数据;另有部分产品提升了SDGs指标监测与评估的时间/空间精细度,例如全球2023年20m分辨率水稻分布数据、全球大中型湖库2019--2022年10m分辨率主要水质参数分布数据、全球2012-2023年逐年建筑通电状况遥感监测数据、全球2000-2023年4km分辩率海洋藻华时空分布遥感监测数据、全球2013-2022年30m分辨率土地生产力动态数据。
在方法模型方面,构建了33种基于地球大数据的方法模型。这些方法模型为SDGs监测与评估提供了基于大数据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发展可持续农业(SDG2.4)。开发了基于对地观测的可持续耕作模式指导精准施肥,发展了面向可持续资源利用的作物格局优化模型;针对环境水质良好的水体比例(SDG6.3.2),构建了基于随机森林的水质光学遥感评估方法;针对可再生能源(SDG7.2),构建了风电机组遥感提取方法;针对城市韧性(SDG11.b),开发了基于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的未来城市局地气候效应(城市热岛和城市干岛)预测模型;针对全球CH排放(SDG13.2),建立了不同火灾类型CH。排放估算系统:针对减少海洋污染(SDG14.1),研制了海面漂浮垃圾卫星光谱差分与智能识别方法;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SDG15.1),开发了生物多样性协同气候变化减缓、水质调节多功能保护优先区划定方法。
在决策支持方面,通过结合以上数据产品与方法模型,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指标时空分析,提供了35项支持全球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参考建议。其中部分决策支持面向SDGs实现差距,例如为实现电力可及(SDG7.1),需加大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使得全球未通电建筑面积的减少速率在目前基础上提高近2倍;为实现城市环境达标(SDGI1.6.2),全球城市PM,浓度整体需以两倍现有下降速率努力。部分决策面向SDGs实现路径,例如发展的精准农业方案助力提升化肥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农业发展(SDG2.4);发展“互联网+农村供水”技术及基于大伙伴关系的投融资建管营模式,为提升中国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实现安全管理饮用水(SDG6.1)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推广水产养殖业先进国家的经验,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可以在满足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天然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和依赖,促进全球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SDG14.4、SDG14.7);通过开展全球保护地保护空缺分析及协同多目标的保护优先区划分方法研究,可以为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SDG15.1)提供重要支撑。
在此基础上,依据过去5年的报告成果,基于地球大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等国家部委、联合国统计司等联合国机构发布的数据,报告分析了中国227个SDGs指标的状态和趋势。截至2023年底,中国有55.5%(126个)的指标已经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自2015年以来,有52.4%(119个)的指标出现明显改善,36.6%(83个)的指标变化幅度不明显。
联合国2030年议程已过半,遗憾的是,我们在实现2030年议程目标方面取得的全球进展仍然有限(UN.2024)“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是2030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承诺,这一承诺从地理角度可以引中为“不让任何一个地理空间单元掉队”。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有些指标的全球整体进展良好,也并不能保证每个地理空间单元的进展顺利。2030年议程的不均衡和相关数据缺口为未来六年带来了严峻挑战。地球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支撑了SDGs指标监测与评估,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国际层面的重视仍然不够、需要采用更高质量的地球大数据、发展更合理更智能的 SDGs指标评估方法、推动数据共享和应用等(Guo et al2022a:Guo et al.2022b:郭华东等,2021)。为促进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现,建议未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推动卫星数据的高效共享、获取和管理。全球时空一致的数据对于SDGs指标监测与评估至关重要,然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数据地理覆盖率和时效性方面差距明显。SDGs的全球实现需推动广泛数据共享与应用,加强多时空数据管理和关联融合,构建科学数据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打破共享壁垒,弥合全球数据鸿沟。
SDGSAT-1等卫星数据的应用验证了其在SDGs监测中的价值,并揭示了对地观测技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前景。我们呼吁相关地球观测组织加强合作,共推卫星数据全球共享,构建高效观测体系,提升全球覆盖率和数据重访频率,为2030年议程提供全球时空一致的数据支持,推动绿色、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多目标交叉关系研究,厘清各目标实现间的协同与权衡互馈机制。联合国2030年议程提出了全面多维的发展框架。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相互促进或制约,需要决策者全面考虑。SDGs进展评估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各目标之间存在的协同和权衡关系不明确,造成无法揭示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的复杂互馈机制。地球大数据以其时空连续特征,能够补充或替代传统统计数据,提供土地、大气、海洋和人口等多主题信息。利用这些海量多源信息,可以增强全球、国家和区域间的跨部门监测能力,进行问题导向的数据挖掘。建议决策者推动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准确把握指标动态趋势,优化区域SDGs协同发展路径,为促进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协同科学、技术、工程与政策,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实现。SDGs的全球实现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孤立的,需要科学、技术、工程和政策的协同创新来扭转目前的停滞局面,加快全球向SDGs的转变(Guoet al.,2023:Luoet al.,2024)。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观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联合国宣布的“国际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对科学赋能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建议国际科技界携手发起数字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充分发挥全球科学和技术资源的潜力,探索数字技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国际科学计划的形式,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知识发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支撑。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elSv6PmHi34IA6MzEFgv
提取码: yh3u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