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

2025年9月份,曾经的"秒天秒地秒空气"神车本田思域,月销量只剩3609辆!

什么概念?

要知道在2024年同期,思域月销能冲到3万多台,现在一年时间直接暴跌。更扎心的是,东风本田被逼得没办法,9月初把思域的起售价从12.99万降到8.99万,相当于降4万块钱,还送终身质保,结果销量还是起不来。

评论区也炸了锅:"这是得罪消费者了吗?""当年加价1万都要抢,现在降价4万都没人要?"要知道,10万级家轿市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朗逸、轩逸稳定破万,比亚迪秦PLUS DM-i月销4万+。


那问题来了: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思域为啥就"不香"了?

先说关键信息:2025年9月销量数据显示,本田思域单月零售只有3609辆,相比2024年同期的3万多辆,暴跌超过88个百分点。

当时很多人觉得是不是统计错了,结果一查历史数据——思域2025年1-9月累计销量只有30127辆,月均3000多台,彻底从"神车"跌落成"边缘选手"。

这数字摆在那儿,连很多二线品牌的销量都不如,更别提当年加价1万都要等3个月才能提车的辉煌时刻了。

往深了扒,销量崩盘背后有三个致命伤,而且是伤到骨头里那种。第一个伤是品牌光环彻底褪色了,思域这些年质量问题频出——机油门、刹车门、失速门,一个接一个的车主集体维权事件,把本田"买发动机送车"的金字招牌砸得稀烂。2025年9月,东风本田被逼得没办法,宣布思域限时售价8.99万元起,比原来的12.99万起售价整整便宜了4万块,还能叠加国家以旧换新补贴1.5万,相当于最低7万多就能落地。

但即便降价幅度这么大,消费者还是不买账。

为啥?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当年加价买的人现在转手亏到吐血,保值率从原来的75降到现在的50都不到,谁还敢往坑里跳?

第二个伤是产品力彻底被新能源车碾压。思域搭载的还是1.5T涡轮增压发动机,虽然动力账面数据不错(182马力),但实际油耗一点不省——市区综合油耗能跑到7-8L/100km,高速工况也得6L左右。对比同价位的插混车型,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7.98万,综合续航2000公里,亏电油耗才3.8L/100km,一年能省出小几千块油钱。配置,思域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能用"阶段,语音识别反应慢、导航不好用、OTA升级基本没有,而新能源车的车机早就玩到"手机级"流畅度了。

消费者一对比就发现:"同样的价格,为啥要买个油耗高、智能化差、还不保值的燃油车?"

第三个伤是时机选得太差了。2025年正是新能源汽车全面爆发的时候,9月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8,燃油车市场份额在快速萎缩。尤其是10万级这个价位,插混车型已经把纯燃油车打得抬不起头来——秦PLUS DM-i月销4万+,吉利银河L6月销2万+,长安启源A07月销1万+,全是插混车型。思域作为纯燃油车,既没有电动化带来的使用成本优势,又没有支持(不能上绿牌、购置税照交),怎么跟新能源车竞争?尴尬的是,本田自己的混动车型思域e\:HEV也在抢燃油版的市场,消费者想买本田,上混动版不香吗?

当时很多人觉得"品牌力+降价"就能扭转局面,结果市场狠狠打了一巴掌——10万级家轿赛道,没有产品力撑腰、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使用成本优势,光靠降价根本撑不住场子。

思域3609辆的月销量,就是市场给出的最直接答案。

10万级家轿市场,到底在"卷"什么?

可能有人要问:为啥同样是10万级轿车,比亚迪秦PLUS能月销4万+,思域却只能卖3000多台?


其实这背后藏着整个细分市场的生存则,而且这则比想象中残酷多了。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先看大环境,2025年的10-15万级家轿市场早就不是燃油车的天下了。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9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129.9万辆,渗透率达到58,意味着每卖出10台车,就有6台是新能源车。插混车型疯狂抢占市场——秦PLUS DM-i 7.98万起步,综合续航2000公里,亏电油耗3.8L/100km,一年能省出3000多块油钱;吉利银河L6插混版9万多,配置拉满,智能化水平吊打传统燃油车。消费者的选择多到眼花缭乱,但需求反而越来越精准:既要使用成本低(油耗或电耗便宜),又要产品有亮点(续航长、智能化高、配置丰富),还得口碑过硬,看不到真实用户反馈心里就没底。

再看思域的困境,产品定位彻底错位了。2025年9月,思域的起售价降到8.99万,但对比同价位竞品,完全没有优势。秦PLUS DM-i 7.98万起,不仅便宜1万,还有120公里纯电续航,市区通勤基本不用烧油;吉利星愿6.98万起,空间大、配置高、车机流畅;长安启源A07 8.99万起,和思域同价,但插混系统带来的燃油经济性吊打思域。

消费者一算账就明白了:"思域降到8.99万,但油耗还是7-8L/100km,一年跑2万公里要烧1400-1600升油,按现在油价8块钱一升算,一年光油钱就要1万多。秦PLUS DM-i亏电油耗才3.8L,一年油钱不到7000块,3年下来能省1万多。而且思域保值率暴跌,开3年转手只能卖5-6万,秦PLUS DM-i还能卖7-8万。这账怎么算都是亏的。"

趋势彻底变了。2025年,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优势、支持、智能化体验,已经全方位碾压燃油车。思域虽然降价到8.99万,但还是要交购置税(8000多块),保险费也比新能源车贵(燃油车年保险5000+,新能源车4000左右),保养成本虽然不算高但频次高(5000公里一保,新能源车基本不用保养)。加上2025年年底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即将到期,很多消费者赶在年底冲一波新能源车,思域这种纯燃油车没人看了。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说白了,思域的困境不是"降价不够狠",而是"整个赛道都变了"。

消费者要的不是"最便宜的燃油车",而是"综合成本最低、体验最好的车"。

思域虽然便宜,但买完就开始贬值、油耗高、智能化差、转手困难,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3609辆的月销量,就是市场给出的最真实反馈——不是产品不行,而是时代变了,燃油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月销3609辆,是产品不行还是"时代抛弃"?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现在问题来了:思域销量崩成这样,到底该怪谁?

是产品本身太拉跨,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没还手之力?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从产品力看,思域确实老了。第11代思域2021年上市,到2025年已经4年了,期间只做过小改款,外观内饰基本没变,动力系统还是那套1.5T发动机。对比同价位竞品,秦PLUS DM-i搭载比亚迪最新的骁云插混系统,热效率超过46,技术领先思域一代;吉利银河L6用的是雷神混动系统,智能化配置拉满;长安启源A07有激光雷达+城市NOA,辅助驾驶能力吊打思域。思域除了一个"本田"的牌子,几乎拿不出任何能打的卖点。动力够用但不出彩,空间中规中矩,配置比自主品牌差一大截,智能化是短板中的短板——车机系统卡顿、语音识别经常听不懂、没有OTA升级能力,这在2025年简直是"反智能化"的存在。

从市场策略看,东风本田的应对完全是"病急乱投医"。2025年9月,思域把起售价从12.99万降到8.99万,降价幅度达到30个百分点,这在合资品牌里几乎是"自杀式"降价。

但问题是,降价并没有带来销量的明显回升——9月销量3609辆,相比8月的3000多辆只是微涨,根本没有达到预期。

为啥?

因为消费者不傻,他们知道这种"断崖式"降价背后,是品牌力的彻底崩塌和产品竞争力的全面落后。降价4万,意味着之前买思域的车主亏了4万,二手车市场上思域的价格也跟着暴跌,保值率从原来的75跌到现在的50都不到。这种负面口碑一传开,谁还敢买思域?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时代变了。2025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58,10万级家轿市场,插混车型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思域作为纯燃油车,面临的是"三座大山":第一座是使用成本,油价居高不下,燃油车的使用成本远高于新能源车;第二座是压力,燃油车要交购置税、保险费贵、某些城市还限行,新能源车享受各种优惠;第三座是技术代差,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电动化体验,已经全方位超越燃油车。


思域虽然降价到8.99万,但这三座大山压得它喘不过气来。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业内人士普遍预测:如果东风本田不赶紧调整策略——要么加快混动版思域的推广(HEV版本),要么停产燃油版转型插混——思域燃油版2026年可能从主流市场"消失"。

汽车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只认销量和口碑。

月销3000多台的车型,连规模效应都做不到,每生产一台都在亏钱,厂家能撑多久?经销商能撑多久?消费者又凭什么要给它机会?

思域销量暴跌后,评论区彻底成了"吐槽大会"现场,各种犀利提问层出不穷。

咱挑几个最扎心的问题聊聊,看看大家都在关心啥。

第一个问题:"8.99万买思域,不如加1万买秦PLUS DM-i?"这话可以说戳中了要害。秦PLUS DM-i起售价7.98万,比思域还便宜1万,但综合续航2000公里,亏电油耗3.8L/100km,一年能省3000多块油钱。而且秦PLUS DM-i能上绿牌,不限行,保险费也便宜。有网友算了笔账:"思域落地价9万多,秦PLUS DM-i落地价也就8万多(免购置税),而且用车成本低、保值率高,这还用选吗?"客观讲,大部分人确实会选择"多花1万上插混",因为综合成本算下来,插混车型3年能省出2-3万,而且用车体验好。

思域的尴尬就在于:降价降得不够彻底(如果能做到6-7万可能还有点吸引力),产品力又完全跟不上时代。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第二个问题:"思域是不是要停产了?"从市场表现看,燃油版思域的生命周期确实进入倒计时了。月销3000多辆,这个销量连生产线的成本都覆盖不了,东风本田肯定在考虑是继续亏本卖,还是停产。而且本田自己也在加快混动化步伐,思域e\:HEV版本已经上市,未来可能会逐步替代纯燃油版。对消费者来说,买一台"即将停产"的车型,后续的配件供应、保养维修、二手车转手都可能出问题。

万一哪天厂家宣布停产,这车就真成"孤儿"了。

第三个问题是最扎心的:"现在买思域,3年后还能卖多少钱?"这问题击要害。思域的保值率已经从原来的75(3年)暴跌到现在的50左右。新车落地9万,开3年二手车可能只能卖4-5万,贬值率高达50个百分点。而同价位的秦PLUS DM-i,3年保值率还能维持在60-65,落地8万,3年后能卖5-6万。这一算账,思域不仅买的时候不划算,卖的时候亏。

有网友吐槽:"买思域就是给自己挖坑,新车贬值快,二手车没人要,这不是自己坑自己吗?"

还有网友问:"思域到底还有没有救?"说实话,燃油版思域的市场前景已经很暗淡了。唯一的出路可能是东风本田加快混动版的推广,或者推出插混版本(类似思域PHEV),才能在新能源时代找到一席之地。

但以本田目前的市场反应速度和产品新节奏,这个过程可能要到2026年甚至晚。

留给燃油版思域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结语:本田思域 思域的教训,整个燃油车行业都该看看!


从2025年9月思域月销3609辆的惨状就能看出:汽车市场早就不是"有品牌就能活"的时代了,没有产品力、没有技术优势、没有使用成本优势,再降价也是"白搭"。

曾经需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思域,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产品力不行,还是被新能源车打得找不着北?-有驾

思域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给整个燃油车行业"上了一课"——时代变了,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的燃油车",而是"综合成本最低、体验最好的车"。

光靠降价想挽回市场?那是10年前的玩法了!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预算10万出头买家轿,你会选"降价4万但各方面落后"的思域,还是"加点钱买使用成本低"的插混车?

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