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月1日,中国汽车市场将迎来一场大地震。 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强制性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为燃油车套上了紧箍咒。
新规按车重划分三个等级:1.09吨以下车型百公里油耗不得超过2.57升,1.09至2.51吨车型不得超过3.3升,超过2.51吨的大型车不得超过4.7升。
这与当前主流燃油车的油耗表现形成了巨大落差。 如今市场上中型燃油车油耗普遍在5-8升之间,像哈弗H6这类SUV油耗达到6-8升,而坦克500的油耗甚至高达11.19升,超标138%。 这意味着90%的现款燃油车型都无法达到新标准。
更严格的是测试方法的变化。 新规采用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替代现行的新欧洲驾驶循环(NEDC)。
WLTC测试标准模拟城市拥堵、高速爬坡等真实路况,平均车速提高12%,测得的数据更接近实际驾驶情况。 例如大众朗逸NEDC油耗为5.5升,但WLTC实测达到6.8升。
对于现有车主来说,2026年1月1日前购买的燃油车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包括上路、年检和买卖,不会受到新规的直接影响。
但高油耗车型在二手市场上的价值正在下滑。 部分高油耗车型的残值率可能从60%跌至30%。 一些日系品牌销售坦言,二手车市场变得冷清,以往抢手的车型如今无人问津。
维修成本也在上升。 从2027年起,部分加油站可能减少95号汽油供应,维修店逐步淘汰燃油车专用设备。
加油站正在转型为“综合补给站”,中石化计划2025年建成5000座光伏发电站和换电站。
潜在购车者面临不同的选择。 2025年底车企清库存时,现款燃油车可能降价20%-30%。
混动车型成为过渡期的热门选择。 插电混动车型结合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优点,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
比亚迪秦PLUS DM-i馈电油耗为3.8升,纯电续航55公里,市区用电成本低至0.1元/公里。 插混车型通过“油电折算”可以优化企业平均油耗,成为政策窗口期的最大受益者。
车企正在积极应对这一变革。 德系品牌大众已经砍掉燃油车研发,全力投入ID系列纯电车型。
日系丰田押注混动技术,计划2026年全系搭载第五代THS。 美系通用转型氢燃料,福特F-150 Lightning电动皮卡产能翻倍。
双积分政策成为车企的生死符。 车企需要通过“平均油耗积分”和“新能源积分”双考核。
每生产一辆不达标燃油车扣1分,每卖一辆新能源车加2分。 积分不足需要购买,每分成本约3000元,否则将面临罚款或停产。 这意味着2026年后燃油车产能将压缩至总销量的16%以下。
消费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一变化。 现有燃油车主可以通过驾驶习惯调整来降低油耗,缓加速、保持经济时速(60-90km/h)、减少怠速等方式可降低油耗10%-15%。
基础养护升级也很重要,更换低粘度全合成机油、高效空气滤清器,清洗节气门和喷油嘴,可提升燃油经济性5%-8%。
轻量化改造也能帮助降低油耗。 移除车顶行李架、备胎等非必要负载,每减重100公斤,油耗可降低0.3-0.5升/100公里。 但需要注意改装的合法性。
对于高油耗车型的车主,建议在3年内换车,优先选择二手准新车,以减少贬值损失。
如果车辆为高残值车型,可考虑48V微混系统改装,成本约1.5-2万元,WLTC油耗可降低0.8-1.2升。
多地政府推出了燃油车置换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 深圳最高补贴1万元,广州补贴8000元。 这些政策可以帮助降低换车成本。
充电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快充桩覆盖率2025年将达80%,续航焦虑大幅缓解。 通过“e充电”“星星充电”等APP可以实时查询充电桩状态,利用峰谷电价降低成本。
混动车主可以储备便携式充电枪,在无法找到充电桩时应急补电。 这些措施都能帮助车主更好地过渡到新规时代。
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重构。 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1.1%,新规将进一步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
预计2026年后燃油车市场份额将向高性能、小排量车型收缩。
二手车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高油耗车型如路虎揽胜、Jeep牧马人等可能成为“收藏品”,二手交易需额外检测WLTC油耗认证。
而低油耗车型如本田飞度、丰田卡罗拉成为硬通货,部分车商甚至加价收车。
北上广深等20余城已明确将缩减燃油车指标,2024年上海的燃油车牌中标率已跌至3.8%。 未来燃油车牌照可能更难获取。
新规也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机遇。 车企正在投入巨资研发高效内燃机、混动技术,例如插电混合动力技术(PHEV)和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
插电混动车型在电池和内燃机的双重驱动下,能够有效降低油耗;增程式车通过电动机驱动,并在电池电量耗尽时,由内燃机提供电力支持,从而避免了续航焦虑。
汽车行业还在大力推进轻量化和智能化技术,以提升燃油经济性。 一些厂商给车装48V轻混系统,熄火滑行时靠电机维持空调;还有研究均质压燃的,把发动机热效率榨到40%以上。
政策并非完全淘汰燃油车,而是通过“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积分”双考核机制,倒逼企业提升节能技术或加速新能源转型。 车企可通过插混车型的“油电折算系数”优化平均油耗,或通过新能源积分抵消燃油车负积分。
配置选择也需要调整。 主动安全系统、低滚阻轮胎、智能热管理系统成为必选项,而全景天窗、座椅按摩、大尺寸轮毂等增加重量和油耗的配置可能被舍弃。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车体验和使用成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