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蔚来车卖两遍,电池租赁未过户,新车主失联

一辆车,卖了两遍,电池还牢牢拴在原主身上。江苏徐州的杨女士恐怕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明明已经卖掉了蔚来EC6,车辆过户、钱款结清,回头却成了别人车上那块动力电池的“人肉银行”,每个月一千多元的租赁费,一交就是大半年。最离谱的是,新车主人间蒸发,蔚来的电池租赁合同却认准了她,再催、再冻卡、再起诉,官司也好,协商也罢,兜兜转转,冤大头还是她。

一辆蔚来车卖两遍,电池租赁未过户,新车主失联-有驾

这个新时代大冤种的故事,听起来荒诞,却并非个例。新能源汽车市场欣欣向荣,“车电分离”成为新潮流,动力电池租赁模式按理能大幅降低购车门槛,方便用户自由更换电池。可在现实中,一不留神就成了“慢性割韭菜”的陷阱。你以为车随电走,一键转手俱欢喜。殊不知合同法和创新金融产品的组合拳下,电池和车竟是恩断义绝,遥遥相望——车可以就手一卖,电池却如鬼缠身,离不了你的名下。

一辆蔚来车卖两遍,电池租赁未过户,新车主失联-有驾
一辆蔚来车卖两遍,电池租赁未过户,新车主失联-有驾

杨女士用行动回溯了整个车电租赁的“避坑指南”反面教材:车是前男友买的,挂她名下,后又秘密抵押,期间一波三折,好不容易赎回,最终通过二手车商卖出,以为一身轻松。可等到第三方电池公司打来电话,邀请她为新主买单,她才恍然大悟:车辆过户不等于电池转租,不懂流程的结局就是自掏腰包养活别人新车上的动力源。

一辆蔚来车卖两遍,电池租赁未过户,新车主失联-有驾

这还不算,二手车商、交易平台、4S店、蔚来关联电池公司,人人都说自己无辜:“流程里明明白白写着租赁,大家都知情,不关我事。”有的说“可以锁电逼新主现身”,结果4S店一句“用户体验”就拦下,有的明知流程,还和杨女士打太极,扯皮推诿;平台更是云里雾里,“合同看不到,等专人核查”。看似环环相扣,实则处处留白,交易流程里的合规红线变成了“你不细看,谁也不提醒”。

一辆蔚来车卖两遍,电池租赁未过户,新车主失联-有驾

更妙的是,新车主成了“幽灵存在”:名字有,电话空号,平台催款也没人搭理,买家、车商、租赁公司、平台,全成了“被害人”。杨女士却成了唯一的“肉身责任人”——你名下的合同,还能赖谁?电池公司步步紧逼,没办法只能继续交钱,银行卡支付宝被冻结才知道租赁的代价比信用卡爆雷还利索,想终止合同?那也达不到,车在泰兴人手,定位不到、电池限电、拆装、违约金所谓曲线解套,归根结底只能自己负责。

回看这场闹剧,让人忍不住疑问:所谓的“创新商业模式”,到底为谁创新?用户入场像买彩票,踩着漏洞往前走。合同细则比美黑洞信息,二手交易流程靠自觉,流程漏洞让普通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变成冤大头。“车电分离”本意美好,结果成了买卖双方的灰色地带。车商只负责中转,平台只管撮合,厂商只认合同,出了岔子只有普通车主兜底。有人质问:过户时为何没人提醒?答案只有“流程规定”,可是谁又能保证每位用户都精读厚如牛皮的服务条款呢?

蔚来讲“用户体验”,但对杨女士这类普通用户而言,体验实在尴尬。交钱你是甲方,出事就是“流程问题”自认倒霉。市场一面激励创新,一面套路丛生;合同条款写得天衣无缝,却没人在意用户知情权、告知义务和后续风险责任。最后变成互相推诿,普通人只能用真金白银给行业“创新”买单。

这起看似偶发的租赁风波,其实敲响了新能源汽车模式的警钟。规则要细,合同要明,告知要到位,流程要透明,不能光靠用户自己警醒。要想让“车电分离”健康、长久,厂商、平台、车商都该担点责:强调用户教育,流程中设置强制提醒,售卖过户必须绑定电池转租,不达条件不能交易,才能堵住灰色地带。

否则,类似杨女士这种“卖的是车,掉的是坑”的闹剧还会不断上演。生活已经够难了,换个人买辆新车图个轻松,没成想先败阵在合同的字缝里。行业创新的脚步,不能把每个普通用户变成交学费的小白鼠。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