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车当天要是有人跟我说,“兄弟,你这车比别人多了一道检验”,我也许会笑笑,但如果这“检验”在玻璃上留了个“测试车”印子,怕是笑不出来。那天见到这位小米车主时,他一脸憋屈地说:“我买的是新车,不是实验室的小白鼠。”情绪就像刚拆开的新鞋发现里头塞了双旧鞋垫,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事情的开头,简单说,就是有人提小米SU7时,发现前挡风玻璃或后窗,在灯光下会映出淡淡的“测试车”字样。白天你可能注意不到,可一到夜里,被对向远光一打,像是写在心口的疤,遮也遮不住。有车主说,明明自己的朋友提车,玻璃干干净净,轮到自己就是这一幕,顿时心里打了个冷颤——难不成我这台是别人开过的?
按小米高管的解释,这其实是一种‘静态评审’的标识:为了确保质量,会从量产车里随机抽一台贴静电贴做检查,合格后贴子撕了,可残影没处理干净,用湿毛巾一抹就能去掉。听起来好像没啥大问题,但懂行的朋友摇头说,各家都有抽检流程,但量产后这种贴纸一般不留痕,除非是早期试制车停很久、日晒雨淋,才会“刻”进玻璃。换句话说,如果真有印子,怎么也不像刚抽上来就交付的节奏。
有意思的是,这位车主本来接受了小米的解释,还谈了补偿:点积分、洗个车,皆大欢喜。结果几天后联系售后,被告知积分没了,只能寄点周边。前一秒还说好好的,后一秒连个影都变了。这可不像是简单的售后反复,更像是夹在“解释”和“删帖”之间的一场拉锯。尤其当销售话锋一转,提到看到类似ID的小红书帖,车主直接懵了——自己根本没发过,难不成这通电话就是为了探帖源?
细想这事,倒是不难懂。造车的节奏一旦提起来,交付压力大,难免有环节走得不够细致,比如PDI(交付前检查)没把残痕处理干净。不过车是高价消费品,不是淘特三件套,买主在意的不只是物理上的清洁,也是心理上的“完整交付体验”。你试想,一个花了不少钱买车的人,每次开夜路都看到挡风玻璃上隐隐某个字,那种心里扎出的刺不是一块毛巾能抹平的。
其实,小米造车以来,不是头一次遇到质量争议。前几个月,还有车主反映大灯和翼子板接缝热胀冷缩后会鼓包,官方称是个别安装间隙问题。但业内圈子有人指出,那其实是设计尺寸不够“留量”,阳光一下,就翘起来。用老维修工的话说,“这种毛病,原厂车少见,你这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撞上了。”夹在质量批评与火爆销量之间,小米SU7成了车圈里最矛盾的存在。
火爆是真的火爆。坊间传言,小米另一台新车YU7开售一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锁单后不退。有人拿它跟特斯拉Model 3当年的盛况比,只不过特斯拉的订单是可退的,玩的是情绪试水,小米的则是实打实“交个定金七天后别想退”。难怪有博主半开玩笑说:“这是用手机卖货那套,套到了汽车上。”就销量速度来说,小米首车交付才一年零几个月,就冲到季度十几万辆的节奏,对一线新势力来说简直能拍个纪录片。
不过,销量热度压得住质量口碑的争议吗?这是个未知数。车主圈子里,支持的说“新势力初期难免有小毛病,迭代快就行”,质疑的则皱着眉:“卖得这么快,售前售后能跟得上?”造车不是更新手机UI,玻璃留印子、大灯鼓包,这些都得有人去车间找到根因,而不是在客服话术里兜圈。
回到那位玻璃有印子的车主,他说,这车开起来倒是没毛病,静电贴的事更多是心理膈应。但膈应就是膈应,就像穿了一天的白衬衫,别人眼里看不出,自己却老觉得领口那有块印子。解决方法很简单——交付前无论抽没抽检,把车送到客户手上时,让它干干净净、里里外外过一遍,不留话柄。
朋友听完他的经历,笑着递过来一瓶玻璃水,说:“下回夜里你再看见‘测试车’,就当自己开的是限量纪念版。”这话半真半假,听的人哭笑不得。不过还有更夸张的,有车友打趣:“听说小米下一批车,后备箱能装下半个客厅,是真是假咱也不敢写死,反正提车那天你先打开瞧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