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买车,尤其是买新能源车,总会听到一个词叫“智能化”。
销售会指着中控大屏,告诉你它能看电影、能打游戏,还能语音控制放歌、开关空调。
听起来确实很先进,但很多人开上几个月后会发现,日常用得最多的,好像还是导航和听音乐那几样。
这就让人忍不住想问,我们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智能”,难道就只是把手机的功能搬到了车上吗?
其实,很多真正体现设计巧思、解决实际痛点的功能,就像是藏在菜单深处的彩蛋,厂家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甚至连一些销售人员都未必清楚。
这些功能不炫技,却能在关键时刻帮上大忙,让车主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
就拿一个最常见的烦恼来说吧:在大型商场或者老旧小区的地下停车场找车。
那种停车场,设计得跟迷宫一样,灯光昏暗,标识不清,所有车看起来都差不多。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商场出来,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好像是停在B2层一个柱子旁边”,然后就在停车场里来回兜圈,按着钥匙上的寻车键,听着远处微弱的鸣笛声,一点点地毯式搜索。
顺利的话十几分钟,不顺利的话半个多小时就这么浪费了,手里的东西越提越重,心情也越来越糟。
问界的一些车主,早就告别了这种烦恼。
他们用的“智慧寻车”功能,听起来名字普通,但工作原理却很聪明。
当你停好车,挂上P挡准备熄火离开时,车子并没有“下班休息”。
它会自动调动车身周围的高清摄像头,对着停车位的四周环境,连续拍摄四张照片。
这就像一个记性特别好的人,帮你把周围的参照物都拍了下来。
更关键的一步是,系统还会运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去“读取”照片里墙上或者柱子上的车位编号。
比如“C区-128”这样的字符,哪怕有些掉漆或者光线不好,只要能看清,系统就能大概率识别出来。
这些信息,包括照片、车位号,以及车辆通过气压计等传感器判断出的大致楼层,都会被自动上传,同步到车主的手机App上。
这样一来,当你需要找车时,只需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车辆的精确位置、所在的楼层、具体的车位号,还能点开那四张现场照片进行核对。
找车这件事,就从一场靠运气的“寻宝游戏”,变成了一次按图索骥的简单任务,时间也从半小时缩短到了几十秒。
这种功能,体现的正是工程师对用户日常生活中真实痛点的洞察。
解决了车外找车的烦恼,车内的体验同样有很多值得说道的细节。
比如“隐私模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隐藏导航记录和通话记录,防止别人看到自己的行踪。
这当然是它的基本功能,但深度开发之后,它还能解决另一个大问题:驾驶时的注意力分散。
开过车带孩子的人肯定深有体会,后排的孩子一哭一闹,或者跟家人聊天,声音混杂在一起,非常影响开车的专注力,尤其是在需要频繁变道或者路况复杂的路段。
这时候,驾驶员只需要说一句“开启主驾勿扰”,或者按一下方向盘上的一个快捷键,车子就会启动一套“主驾声盾”系统。
这套系统利用车内的多个麦克风,准确地识别出主驾驶位置传来的声音,并将其设定为主要声音来源。
而来自其他位置的、比如后排的吵闹声,则会被系统判断为干扰噪音,通过算法进行主动削弱和过滤。
最后传到驾驶员耳朵里的,就是清晰的导航声和被柔化处理过的背景音,既能让你知道车里大概发生了什么,又不会让这些声音尖锐地刺入你的大脑,干扰你的判断。
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声源定位和降噪算法在支撑,它为你隔开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片能让你专心驾驶的“心理空间”。
同样是对隐私和安全的考虑,还体现在扶手箱的设计上。
很多人去高档餐厅或者酒店,会用到代客泊车服务。
钥匙交给泊车员,方便是方便了,但车里的东西怎么办?
一些重要的文件、钱包或者私人物品放在车里,总觉得不太放心。
问界的工程师就给中央扶手箱加了一道“锁”。
车主可以在中控屏上,为这个扶手箱单独设置一个四位数的密码,甚至可以录入人脸识别。
设置之后,这个扶手箱就变成了一个小型保险柜,除非本人刷脸或者输入正确密码,否则谁也打不开。
这样一来,即便是把车钥匙交给别人,车内最私密的空间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却能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现代汽车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但有时候也会带来新的小麻烦。
比如晚上开车,或者临时在路边停车等人,中控那块大亮屏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晃眼,也容易暴露车内的信息。
想关掉它,又怕等会儿启动麻烦。
针对这个小场景,问界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的解决方案:你只需要用手指在屏幕顶部的时钟位置轻轻点一下,整块屏幕就会立刻熄灭进入待机状态,只留下一个低调的时间显示。
当需要再次使用时,再点一下,屏幕瞬间就能唤醒,比划开手机锁屏还要快。
另外,任何电子产品都难免会遇到偶尔的卡顿或反应慢,车机也不例外。
过去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只能熄火重启,或者开去4S店检查。
而问界提供了一个“强制重启”的组合键,同时长按方向盘上的语音键和音量加减键大约五秒钟,车机系统就会强制重启,绝大多数的软件小问题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让车主自己就能快速处理,省去了很多麻烦。
在导航方面,华为手机用户能体验到一种“无缝流转”的便利。
在手机的高德地图上查好了目的地,规划好了路线,上车后根本不需要在中控屏上重新输入。
只需要拿着手机,在屏幕左下角的NFC感应区轻轻一碰,手机上的导航路线就会“叮”的一声,瞬间投射到车机大屏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这得益于鸿蒙系统强大的生态互联能力,它打通了不同设备之间的壁垒。
当然,苹果手机用户也没有被忘记,虽然不能用NFC,但同样可以在手机的高德地图里,通过分享功能,直接选择“分享到AITO汽车”,路线信息也能通过网络发送到车机上。
这种对不同用户的兼容和考虑,也体现了设计的周到。
除了这些实用的功能,有些设计还带上了一点浪漫和艺术感。
比如问界M9上搭载的百万像素智能大灯,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照亮前方的道路了。
在夜间露营时,它可以化身为一台投影仪,把K歌软件的歌词清晰地投射在车前的地面上,甚至还能随着音乐节奏变换颜色和图案,把野外变成一个露天KTV。
在下雨天,它还可以在车辆前方投射出“小心地滑”的动态文字和图案,用一种更生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提醒路人注意安全,把一个简单的安全提示,变成了一场有趣的光影秀。
然而,在所有这些高科技之上,最重要、也最根本的,永远是安全。
现代汽车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系统,车门锁也是电控的。
万一车辆发生碰撞后完全断电,电子系统全部失灵,车门打不开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但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问界在主驾驶位的门板储物格深处,隐藏了一根平时根本不会注意到的红色拉绳。
这根拉绳连接着一套纯机械的门锁装置。
在最紧急的关头,只要找到并用力拉动它,就可以不依赖任何电力,强制从内部打开车门。
这个设计,就像是飞机的弹射座椅拉环一样,是留给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障。
它告诉我们,一个负责任的设计,不仅要追求技术的先进,更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预案,守住安全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