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国产SUV在999级陡峭石阶上失控下滑,撞向护栏的瞬间,一根安全绳悄然脱落。这不是电影镜头,而是2025年11月12日发生在张家界天门山的真实一幕。奇瑞风云X3L的“极限挑战”,以一场意外收场。所幸无人伤亡,但那根断裂的信任,却难以轻易接续。
这起事故表面看是技术疏漏——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但深挖下去,暴露的是景区商业活动长期缺乏制度性防护的现实。当企业把自然奇观当作营销舞台,当文旅部门对商业行为“无需报备”,我们不禁要问:公共空间的安全底线,究竟由谁守护?
中国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景区商业活动安全管理规范。各地政策碎片化,有的城市要求提前审批、限流预约,有的则放任自流。张家界市永定文旅局回应“无需报备”,正是这种监管真空的缩影。没有强制性的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公开透明的审批流程,企业便可自行其是,将公众景区变为品牌秀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活动往往打着“挑战极限”“见证国货崛起”的旗号,裹挟舆论前行。奇瑞高管曾高调预告“顶峰相见”,却在事发后悄然删帖。这种前倨后恭的姿态,折射出部分企业对风险的轻视与对公共责任的逃避。商业营销可以追求震撼,但不能以公共安全为赌注。
真正的安全防线,不在于事后道歉赔偿,而在于事前制度设防。景区应建立分级准入机制,对高风险项目实行强制备案、专家评审和应急演练;文旅部门需联合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监管闭环;企业则必须提交完整风险预案,并接受第三方监督。
公共空间不是品牌的试验场,自然遗产更不该成为流量的背景板。每一次未经审慎评估的商业进入,都是对公众信任的一次侵蚀。唯有把安全规则挺在前面,才能让风景真正属于人民,而不是被资本与口号暂时征用。
安全不是事故后的致歉,而是行动前的止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