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

一辆停在门口的崭新小米SU7,无人触碰,突然自行启动驶离车位。车主在屋内惊呼,冲出追赶。这一幕被监控完整记录,迅速引爆网络。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车“失控”了?智能汽车要“叛逃”了?

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有驾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2025年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事件。短短几日内,#小米汽车自己开走了#登上热搜,牵动公众神经。三天后,小米发布调查报告:车辆无故障,一切源于车主手机误触了泊车辅助功能。真相揭晓,风波似乎平息。但真正的问题才刚刚浮现。

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有驾

这起事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技术故障的排除,而在于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智能技术之间那层脆弱的信任关系。当一辆车“自己动了”,我们本能地怀疑机器,却很少反思:是不是我们太轻易地交出了控制权?

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有驾

数据显示,97.7%的消费者将数据与控制安全列为购车关键指标。可与此同时,远程控车功能的使用率也节节攀升。人们一边享受着“手机一点,空调先开”的便利,一边对“谁还能动我的车”充满焦虑。这种矛盾,正是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核心悖论。我们渴望自动化,却又恐惧失控;我们拥抱便捷,却不愿承担误触的代价。

小米的调查逻辑严谨:手机指令与车辆响应时间完全匹配,证据链闭合。但公众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这不仅因为一次客服的型号误报加剧了误解,更因为整个行业在“权限管理”上的模糊地带长期存在。二手车交易中,前任车主仍能远程锁车、断电的案例屡见不鲜。这说明,问题不在单一品牌,而在于智能汽车的权限设计普遍缺乏“默认安全”原则。

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有驾

心理学中的“控制幻觉”在此显现:用户以为自己掌控一切,实则对后台权限流转知之甚少。手机放在口袋,蓝牙自动连接,一个误触就可能触发高风险操作。厂商默认“用户会谨慎操作”,却未在设计上强制二次确认或情境感知。这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转嫁——把安全成本推给了最不具备技术判断力的终端用户。

反观行业现状,特斯拉、蔚来、小鹏等虽未曝出类似“自动开走”案例,但远程功能误触发的潜在风险普遍存在。区别或许只在于,小米这次被监控拍下了。其他品牌是否真的更安全?还是仅仅“没被看见”?没有公开数据支撑的“幸存者偏差”,正在悄悄积累系统性风险。

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有驾

这场乌龙也揭示了智能汽车竞争的另一重博弈:功能越多,体验越“聪明”,就越能吸引用户。但每增加一项远程指令,就多一道安全裂缝。企业在“炫技”与“守拙”之间,往往选择前者。因为安全看不见,功能看得见。消费者用脚投票,市场用销量奖励“更智能”,而非“更稳妥”。

官方回应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了,误触背后是设计之过-有驾

技术本身无罪。真正需要进化的,是人机交互的伦理设计。未来汽车不应默认“手机在身边即授权”,而应引入更多上下文判断:比如检测手机是否在移动、用户是否佩戴钥匙手环、车辆周围是否有行人等。安全机制必须前置,而不是事后解释。

我们不能总在监控拍到惊险一幕后,才去复盘权限逻辑。智能汽车的“大脑”越发达,它的“刹车”就越该灵敏。便利的边界,是安全;创新的底线,是信任。

当科技越来越像生命,我们更要记住:车没有“想法”,但设计车的人,必须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