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不惯着!比亚迪海外搞‘售后垄断’被重罚,中国管不管?
4700万。
一个数字,砸在比亚迪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额头上。
澳大利亚。罚款。维修垄断。三个词拼在一起,像一记耳光。
你听到了吗?
这不只是钱的事。这是规则。是信任。是出海后的第一道考题。
我们总说“外国人不惯着”。这次,他们真的没惯着。
五家中国品牌,被盯上了。原因?未公开维修数据。
MVIS制度——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澳洲法律明文规定:车企必须向独立维修厂开放诊断软件、技术参数、甚至是ECU刷写权限。
可这五家,包括比亚迪,没做到。
每家最高罚100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4700万。不是小数目。
但更痛的是名声。海外市场的声誉,刚建立,就面临崩塌风险。
我们国内习惯了什么?
4S店垄断售后。原厂配件。官方认证。否则——断件。锁车。数据封死。
车主在外面修个空调泵,系统提示:“非授权操作,动力受限”。
这不是段子。是现实。
你花20万买车,却连修车的自由都没有。
谁给的权力?
车企说:为了安全。
电池管理系统BMS,整车控制VCU,电机控制MCU……这些核心模块,一旦被非专业人员篡改,轻则性能下降,重则起火自燃。
特斯拉当年也这么想。在美国,它曾拒绝开放维修权限,结果被独立修理厂集体起诉。
法院判了:必须开放。
理由很简单——消费者买了车,车就是他们的财产。财产的维修权,不该被厂商剥夺。
可安全呢?
安全责任该由谁承担?
如果第三方维修失误导致起火,是修车厂负责?车主负责?还是车企背锅?
没人敢回答。
车企怕担责。于是选择封闭。用“技术壁垒”筑起高墙。
可墙内是安全。墙外是垄断利润。
一个高压电池包,4S店报价8万。外面修,可能3万搞定。差价去哪儿了?
是技术溢价?还是权力寻租?
消费者成了夹心层。
一边是高价、低效的官方售后。一边是便宜、但无法获得技术支持的民间修理厂。
进退两难。
比亚迪在澳洲卖得有多猛?
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暴涨300%。
从无人问津到街头常见。速度惊人。
可车卖出去了。服务跟上了吗?
没有。
维修点少。配件等待周期长。技术培训跟不上。
更关键的是——不开放数据。
独立维修厂干瞪眼。车主只能等。等厂家派工。等配件空运。
一辆车,停半个月修不好。耽误的是生活和工作。
这哪是买新能源车?这是请了个祖宗回家供着。
我们总说中国车企出海是“弯道超车”。
可超车之后呢?
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澳洲这一罚,不是针对中国品牌。而是针对所有不守规者。
只是恰好,这次是中国车企撞上了枪口。
有意思的是——国内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强制数据开放法规。
MVIS在澳洲是法律。在国内?是空白。
车企乐得封闭。反正没人管。
可当它们走向全球,这套逻辑就行不通了。
欧洲有类似规定。美国也在推进。东南亚未来也可能跟进。
全球化,意味着要适应最严的标准。
不是“我们国内就这样”,而是“你们到了这儿就得守这儿的规矩”。
比亚迪们准备好了吗?
或者说——中国汽车产业准备好了吗?
别再拿“国情不同”当借口。
消费者权益,不分国界。
一辆车,无论在悉尼还是深圳,它的主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去哪里修。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
否则,再多的销量增长,都是沙滩上的城堡。
潮水一来,全没了。
我们期待中国品牌站上世界舞台。
但不是靠低价倾销。不是靠政策补贴。更不是靠售后垄断赚回本。
而是靠真正的技术实力。靠透明的服务体系。靠对规则的敬畏。
这次罚款,是个警钟。
也是个机会。
逼着车企重新思考:售后服务,到底是谁的?
是企业的延伸利润中心?还是用户权益的最后防线?
答案,其实早就写在消费者打开车门那一刻的眼神里。
你有没有感觉到被尊重?
当你的车趴窝,能不能快速修好?能不能自己选地方修?能不能不被宰?
这些,才决定一个品牌能走多远。
别再以为海外市场是“捡便宜”的地方。
人家法律健全。监管严格。消费者维权意识强。
你糊弄,就被罚。
你守规,就赢得信任。
信任,才是最贵的资产。
4700万,买个教训。
值吗?
也许现在不觉得。
但五年后回头看——
或许正是这一次罚款,倒逼中国车企建立起真正全球化的服务体系。
从封闭到开放。从垄断到共享。
从“我说了算”到“用户说了算”。
路很长。
但第一步,已经踩在了红线边缘。
下一步,往哪走?
是继续捂着数据过日子?还是勇敢开放,建立新的责任划分机制?
比如——开放基础维修权限,但对涉及三电的核心操作进行认证管理。
比如——建立第三方维修认证体系,让靠谱的修理厂也能拿到原厂工具和数据。
技术上,完全可行。
缺的,是决心。
和一点点,对用户的敬畏。
毕竟。
车卖出去了。就不再是企业的资产。
它是车主的生活伙伴。
修它的权利,不该被剥夺。
哪怕,它来自中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