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AI,中部谁最靓?” 武汉最近秀了把肌肉,AI产业规模突破700亿,企业数量破千,眼红了隔壁长沙、郑州、南昌三兄弟。 数字经济时代,AI就是新时代的“硬通货”,谁家AI玩得转,谁就能在经济牌桌上多赢几局。
不过,中部这几个省会城市,发展AI的路子可不一样,明争暗斗,各有各的玩法。 今天就来扒一扒,看看谁才是中部的“AI一哥”? 武汉这波AI爆发,可不是天上掉馅饼。
政府政策、技术创新、落地应用,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武汉先是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又是砸钱又是给地,摆明了要“豪赌”AI。
更牛的是,武汉还建成了华中地区首个国家级AI公共计算平台,一举打通了“研究-技术-产品”的创新链条。 东风汽车在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一路狂飙,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全国第一,简直就是“速度与激情”的现实版。
兰丁智能医学的AI宫颈癌筛查技术,更是直接把科技变成了真金白银。 这种技术落地变现的能力,才是武汉AI产业能持续膨胀的关键。
相比武汉的“全面开花”,长沙走的是“专精特新”路线,瞄准了智能驾驶,立志要做到极致。 作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长沙已经聚集了2500多家AI企业,产业链完整得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长沙的目标是到2025年,AI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带动相关产业超过3000亿。 希迪智驾的无人驾驶矿车,已经在矿山和长途物流领域大显身手,效率和安全性秒杀传统燃油车。
长沙还搞了个“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发展模式,引得百度Apollo等巨头纷纷入驻。 有了湘江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长沙)的加持,长沙的工程机械、文创等特色产业也纷纷插上了AI的翅膀。
“场景为王”,这是郑州发展AI的秘诀。 依托全国交通枢纽和制造业基地的优势,郑州把AI技术狠狠地砸向了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
仓库里,机器人24小时不知疲倦地分拣货物;工厂里,智能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 按照《郑州市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郑州要培育100家潜力AI企业,实现核心产业规模350亿、相关产业规模2000亿的目标。
河南空港智算中心,更是大手笔投资,算力直接拉满,为AI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基建”。不过,郑州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应用场景多,但核心技术少。 本地AI企业大多是做集成应用,在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简单来说,就是“胳膊挺粗,但脑子还不够用”。 再来看看南昌,VR产业是它手中的一张王牌。 虽然AI产业规模还不大,但南昌正试图通过“VR+AI”的融合,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
滕王阁景区里,AI导游“王勃”已经接待了8万多名游客,能吟诗作赋,还能根据游客喜好提供个性化讲解。 《千年一序滕王阁》VR体验项目,更是通过AI算法,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场景,与历史人物。
但是,南昌在AI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人才储备等方面,与武汉还有不小的差距。 江西省内缺乏顶尖高校,AI人才供应不足,产业生态也相对薄弱。
南昌想要在AI领域弯道超车,恐怕还得在政策、平台、人才等方面多下苦功。 中部AI战局,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武汉一马当先,长沙精耕细作,郑州奋起直追,南昌另辟蹊径。 四个城市各有千秋,也各有短板。
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有利于形成互补互利的AI产业生态。 不过,话说回来,AI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民生,如果只是为了数据好看,而忽略了老百姓的实际需求,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就像现在很多APP,恨不得把你的所有信息都扒个精光,美其名曰“个性化推荐”,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隐私侵犯。 这种“AI算计”,老百姓可不买账。
那么,在中部这场AI竞赛中,你更看好谁?你认为AI发展最应该关注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