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话说回来,韩国媒体最近又在纠结这个事儿了,《每日经济》之类的韩媒老是发文感慨,自家现代和起亚在全球卖得风生水起,2024年全球销量加起来超过800万辆,仅次于丰田和大众,稳坐第三把交椅。

可一到中国市场,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销量直线下滑,2024年现代在中国只卖了15.7万辆,起亚也就16.6万辆,总共勉强32万辆出头,市场份额跌到1%左右。

相比之下,德系车像大众和宝马,在中国市场份额还稳在14.9%,日系丰田和本田也占了11.2%,美系车都有6.5%。韩媒就纳闷了,德国车和日本车都能在中国混得不错,为什么韩国车就进不去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挖挖背后的根儿。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先看看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起落。韩系车进入中国不算晚,现代2002年就和北京汽车合资建厂,起亚也差不多时间跟东风悦达合作。

刚开始那几年,韩系车靠着外观时尚、配置高、价格实惠,很快就站稳脚跟。2008年,韩系车在中国销量就破了100万辆,那时候现代索纳塔和起亚K3是街头常见车,空间大、内饰亮眼,买车的人觉得性价比高。

到了2016年,韩系车达到巅峰,北京现代卖了114万辆,东风悦达起亚65万辆,总销量近180万辆,占中国市场份额8.8%。

那时候中国汽车总销量才2000多万辆,韩系车在中低端领域跟德日系掰手腕,还能分一杯羹。德系大众朗逸那时累计销量刚过百万,日系丰田卡罗拉也靠耐用性卖得火,但韩系车用更低的价位抢了不少客户。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可好景不长,从2016年后,韩系销量就开始滑坡。2017年掉到150万辆左右,2018年继续降,到了2022年只剩35万辆,份额5%都不到。

2023年勉强回升到42.3万辆,但2024年又暴跌35.5%,现代在中国零售销量15.7万辆,起亚16.6万辆。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中国本土车企的崛起太猛了。

比亚迪、长安、吉利这些品牌,从燃油车时代就开始追赶,现在新能源车一波爆发,直接把韩系挤到墙角。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2686万辆,本土品牌占了半壁江山,比亚迪一个人就卖了超过300万辆,长安也过百万。

韩系车在中低端主打的那些卖点,像外观设计和空间利用,现在本土车做得更好,还更便宜。举例说,现代伊兰特配置丰富,但2023年销量才10万辆左右,而比亚迪秦PLUS月销轻松破3万,靠刀片电池和混动技术,价格还低一截。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再对比德系和日系,它们在中国为什么稳得住?德系车从上世纪80年代就进来了,大众一汽和上汽合资,早早本土化生产,MQB平台技术授权,零部件本地采购,成本低。

2024年1-10月,大众在华销量超过300万辆,朗逸累计卖了500多万辆,靠用料扎实、操控稳当的口碑。日系车也类似,丰田和本田通过广汽和东风布局,卡罗拉和雅阁以低油耗和保值率闻名,2024年丰田销量近200万辆。

它们在中高端有技术标签,德系的涡轮增压和底盘调校,日系的CVT变速箱和混合动力,消费者一提就知道。韩系车呢?现代和起亚在全球有N品牌高性能车,在欧洲和美国卖得好,2023年欧洲销量增长10%,美国超过70万辆。

但在中国,韩系车一直定位中低端,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绝活”。外观曾经是优势,现在吉利星瑞和长安UNI系列设计更潮,空间也大,智能互联还更强。

韩系车故障率不高,但保值率比日系低,用料不如德系厚实,消费者在论坛上吐槽,韩系二手车掉价快。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还有新能源转型这道坎儿。中国市场电动车销量2024年突破900万辆,本土品牌领跑,比亚迪的DM-i混动和纯电车,续航长、充电快,价格亲民。

韩系车起步晚,现代的IONIQ系列在海外热销,但在中国推广慢,2024年现代中国工厂转向出口,出口量11.8万辆,本土销售却低迷。

起亚的EV6车型2024年推出,技术不错,但市场响应平淡,月销不足5000辆。相比之下,日系丰田的bZ4X和德系大众的ID系列,虽然起步也晚,但靠品牌积累和本土生产,销量稳住。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韩系车供应链依赖进口,成本高,在价格战里吃亏。2024年本土车企卷价格,韩系车折扣再大,也抢不过比亚迪秦的10万级电动选项。

韩媒文章里提到,现代集团2022年全球销量685万辆,2023年730万辆,2024年更上层楼,在美国、加拿大、沙特市场亮眼,美国销量超70万辆,沙特批量订单推高出口。

评论区网友争论激烈,有人说德日系在中国有深厚基础,韩系品牌价值低,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中国市场品牌价值顺序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随着本土车崛起,韩系最先受冲击。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确实,韩系车在国际上以性价比取胜,但在中国,这点比不过本土品牌。2024年韩系在中国份额从2013年的8.8%降到1%,业内人士说,韩系车全世界靠信任感和低价,但在中国本土车更实惠,德日系还有高端溢价。

其实吧,这事儿也反映出全球汽车市场的分化。中国作为最大市场,电动化转型快,韩系车没跟上节奏。现代和起亚在韩国本土2024年销量163.5万辆,均价27.94万人民币,高端定位稳。

但在中国,工厂利用率低,北京现代2024年销量25.7万辆,东风悦达起亚16.6万辆,很多经销商转向多品牌经营。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韩系车企试着调整,起亚2025年一季度在中国产销5.58万和5.66万辆,同比增长21.8%和13%,有点回暖迹象,主要靠新款嘉华MPV和EV系列。但整体大势,本土车继续压着,2025年上半年韩系销量约20万辆,主要是出口导向。

德日系也不是没压力。日系2022年销量降10.3%,份额跌破20%,但靠混合动力稳住。德系大众2024年销量下滑,但BBA豪华车还行。韩系的教训是,市场变化快,不创新就落后。

韩媒感慨,韩国车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SUV销量涨15%,印度工厂扩产20%,墨西哥供应链优化。但在中国,生存空间小,未来或许转向出口基地,现代中国工厂2025年出口目标更高。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结语:

总的来说,韩系车进不了中国市场,不是天生不行,而是没抓住本土化机会。本土车从低端起步,现在中高端也追上,技术突破多。

韩媒问凭什么德国日本行,韩国不行?答案就在竞争里,本土品牌用更低的价、更高的配置、更快的迭代,抢了韩系的地盘。

未来,韩系要想翻身,得加大新能源投入,学德日系深耕本地。但短期看,份额难回巅峰。汽车市场就是这样,优胜劣汰,谁适应谁赢。

韩媒:德国和日本都可以,凭啥韩国车进不了中国市场?-有驾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