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这个市场,几乎没有哪家车企像蔚来一样能扛得住风浪。从2014年开始,李斌就不断在行业里耍大牌,没错,那个时候纯电还经常被人骂充电麻烦、续航不行。可你知道吗?他一直强调:未来一定是纯电。有人当时觉得他是在异想天开,现在的市场悄悄答应了。
我昨天在路上碰到一个修理工老兄,他一句话让我觉得特别真:你看,我修的车,去年起步价格都靠近20万了,但充电站连个样子都没有,车还得都带油箱,显得像个补充能源的油车。这就像以前有人一直说燃油车将死,但我们用油箱应付油站的乱象四十年没变。现在就看技术能不能真干掉油箱。他的话让我顿时明白,充电基础设施才是洞察未来的钥匙。
数据也在默默告诉我——据我估算,今年1-7月,纯电销量涨了大概35.2%,但增程车却只剩下12.1%,还暴跌11.4%(这段不一定准,但心感应到的趋势很明确)。你问我,增程车价格的溢价是不是给它多加了不少高端感?大概比纯电贵30%左右。若价格降一半,和纯电一样,销量是不是会有点火花。
你想想,同价位、同类车型,实操上的差别在哪?我试过一款增程,特别明显的是:它一边跑一边加油和充电,充电不用等太久,但每次跑长途还是得停车充电,没完。反观纯电,虽然每天充两次有点麻烦,但大多数家庭在家就能搞定,便利性都占优势。简直像即插即用对多插几次——从生活场景来看,差别就很大。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个老照片,是我去年买的充电器封面,那次买电源时特意挑了个带USB-C接口的,想未来的充电要方便,结果它大概值了三百块,全然没想到,技术正快步追上便利的需求。
我有个假设——如果增程车的电池体积能减下来,把油箱变得更小,比如只带个小油箱,降低价格,配上800V的快充技术,可能销量会不会上去?哎,反正现在技术在快跑,电耗降低2-3%的提升空间其实也不大,难点还是在基础设施。
蔚来的换电站确实是个策略:不用充电排队,不堵车,也不用担心电池老化,跑高速几乎跟加油一样方便。你没觉得吗?这才是真正可以取代燃油车的一环。比如我朋友买了个换电车,尴尬的是,他环城开不开几天,换个电池就能跑完一年。
有个有趣问题:你会为了快一点充电,去多掏点电费吗?比如0.5元/度的家庭桩和1.5元的公共快充相比,差在哪里?我觉得这决定了用户日常的接受度。
我最近又在想,纯电大车真的有必要这样长角的空间?以前我从一位销售那听到:家庭用户最在意的其实就是空间和续航。不然,为什么豪华SUV里,三排的能成为爆款?
我现在觉得,家庭长续航大车会成为未来主流。其实这的确是个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蔚来花了六百亿研发,申请了几万项专利,才终于把豪华大空间+长续航变成了拿得出手的优势。你问我,未来是不是大家都要这样买?或许吧,但市场还有很多价位战和快充飙车。比如一辆三排车,刚刚6个人座得舒服,行李不用担心少点空间,这样的生活质感远胜于续航多一点。
这个行业的变化让我想到资本——我刚才和一位投资人聊天,提到蔚来,他笑着说:李斌这十年,像个‘恒大’一样,卖三万一辆,亏得多但市值涨了不知道多少。真心的,这事不全靠天赋,更多是背后那股持久战的耐性。
我承认,看了那么多市场数据和技术参数,还是会有点迷糊:下一步,增程车还能不能逆转?答案可能在于——技术的突破和基础设施的便捷吧。比如说,1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电池可以跑800公里,但如今,150度电池几乎可以轻松搞定这个目标。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一个关键的点在于接口统一——如果充电、换电能互通,全球都用一种标准,那电车的普及会不会就快很多?这才是真正的未来,或者说,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知道你怎么看?
但我确实相信,技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现有的基础设施才是那个决定谁最后赢的关键。就像当年手机没有普及之前,充电线快都不一样,现在大家都用Type-C——简单却巨大。
这个行业看似变得不那么疯狂,其实正变得更有前途。觉得未来亏钱的企业还能坚持多久?或者,他们只是差点忘了:陪伴用户,改进体验,才是真正的赛场。
难怪这么多品牌还在折腾长续航+快充,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来真正长远的赢家,还是那些在基础设施上提前布局的玩家?这个问题还真挺难回答。你说,这个小细节——通用充电接口,会不会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