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车这几年混得风生水起,满大街“理想L”横着走,那架势,仿佛谁家没辆增程车,就得在小区门口被管理员多扫两次健康码似的。
可没想到,热潮转眼就冷掉了。
是车主觉悟集体升级,还是技术一路飞奔把增程甩远了?
或者说,增程现在的日子,是被自己“作”出来的?
来,咱们今天先盘一盘这个局。
最让人捉摸不透的,还是销量突然扎心那一下。
2025年7月,有啥风水轮流转的仪式咱不知道,反正增程车的销量跟着过山车似的一脚滑了下去。
一个11.4%的同比跌幅,10.2万辆,按大盘来看,根本不够塞牙缝。
你要是放在几年前,增程车那是新能源市场的妥妥顶流,主打一个“解决焦虑、拯救打工人”、朋友圈晒图必备。
但现在嘛,与纯电动同比大跳24.5%比,那真叫人怀疑,咋突然大家都“冷静”了,难道全中国都集体理性了?
一夜之间,市场的脸说变就变,后排还来不及喝口水,前排已经准备关门打烊。
回头一琢磨,这风向可是有迹可循的。
先说同质化,增程玩家们能“卷”到啥程度?
你打开疑似“理想L系”的新车型朋友圈,毫不夸张地讲,三秒钟能找到一打长得像亲兄弟的车。
横平竖直那一套,尾灯线条仿佛一个模板下的答案。
以前大家都爱说:“理想把自己做成了模板”。
那现在,是不是所有玩家都在当小学生做抄写本?
设计师估计面试第一道题就写:如何模仿理想L7?
搞笑的是,本以为你有我有大家都好,可消费者却不傻。
“哪家都一样,凭啥买你?”
比起以前车市百家争鸣,那现在的增程,真像抖音直播间里一排同款扫地机器人,还都背着一个“价格战”的剧本。
说到价格,大家还记得2024年一台40万的大SUV得多风光吗?
当年在高架桥边“踮起脚尖看世界”,可现在不好意思,人家40万以下,“卷”到了打骨折,连下沉市场的腰都软了。
20万都懒得喊,16万预售都见怪不怪。
有志者甚至po出朋友圈,盯着未来喊:再降两万,增程就能和燃油K-car抢饭碗。
不过价格战可不是掉馅饼。
降价的确热闹,可是产品价值一步步缩水,消费者的选择反而更迟疑了——“要这么降,是不是还会再降?要等一手地板价呢?”
你瞧,还没出新花样,这波人心备受折磨,买涨不买跌的天性又立功了。
你车厂砍价砍到泪眼朦胧,咱们车主在楼下溜达一圈,突然觉得买啥都不踏实。
其实说白了,这剧情都被基础设施给反杀了。
要说增程车最引以为豪的,那就是“续航焦虑”那套说辞。
“你怕充电续航不够?不怕,我有备用油箱,挂个小发动机随叫随到!”
可到2025年,全国1300万座充电桩、27万个超充桩,遍布大街小巷。
比如家住郊区的小李,下班到家直接电桩一插,早上喝完豆浆车就满电溜了。
城里新小区、商场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都给你安排上。
“延迟焦虑”这事本来是给增程留的舞台,结果道具换了,剧情后劲儿都没了。
纯电动车的续航长了,快充15分钟就搞定,谁还真那么担心电不够?
大家也不是都要蹦去西藏随时翻越平均海拔4000米,普通车主一年跑5000公里都嫌多,用车半径就那点儿,增程这“冗余配置”忽然成了摆设。
说到“伪需求”,这词以前用在互联网行业,现在到了车圈。
明明插混/增程能加油、能充电,按理说应该是全能“六边形战士”。
可到了实际用车,至少八成增程用户,日常就用150公里的纯电,有那油箱备用权当“保险箱”。
你说让啥用户去专门长途越野,它自己都不情愿。
再看看数据,国内家用车年行驶里程5000公里再正常不过了。
算算一次高速长途都懒得开,你增程的最大卖点瞬间掉价。
你再琢磨下油耗——增程低电量下比燃油车还费油,跑高速发动机会干到自己喘气,谁还愿意天天伺候这个“鸡肋”?
体验也确实有槽点,系统说好的“静谧”,就跟高铁商务舱似的,全靠宣传。
实际上一旦切换发电,噪音和共振就来了,38%的车主明写留言:“宁可用电,不想听增程机嚎叫。”
这就像买了个静音键盘,结果敲起来还是咔哒咔哒。
没那体验,谁还会花钱买账?
话说回来,技术上的天花板也越发明显。
增程过去说是黑科技——可现在纯电一来,各种新电池、快充一上马,增程立马有点“过气选手”的气息。
不是说技术无用,而是大势所趋。
往深里说,未来市场肯定还留着增程的身位,但只留给那些怪强悍、续航巨牛、体验爆棚的“卷王”选手。
你要是“技术一般、配置平庸”,基本就没你啥机会了。
市场越来越看重用户思维,而不是功能堆砌。
真的用得爽——你像华为这些“学霸玩家”,技术拔得高,谁还会嫌弃?
但要是旧瓶装新酒,消费者一眼识破,绝不会买单。
现在投资圈和车迷吃瓜群众茶余饭后聊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还要给增程时间吗?”
答案其实明摆着:充电站遍地、固态电池吹响冲锋号,连换电都成风口。
纯电车满天跑,续航500公里起步,30分钟补能满血复活。
当年增程的安慰剂“光环”,一点点被现实冲淡了。
这市场谁也别抱侥幸,还是那句——不是市场无情,是时代太快。
增程曾是时代的过渡方案,短暂风光后,还不如趁早调整心态,别等最后连背影都没人记住。
一句话:曾经你是座上宾,现在你连门票都没得抢。
再说个不太恰当的玩笑,现在年轻人选车,就像挑外卖。
以前只要不贵不踩雷就行,现在讲究口味——要个性、要性能、要体验感,不仅仅是图个过渡。
一堆模仿作业、价格保不住,底子一查都是“爹味”技术,一下子就失去了存在感。
有点像手机圈里千机一面,最后成了谁拼服务、拼生态。
你有没发现,长城、岚图、理想这些老玩家还在硬卷,拼到最后就看谁能抓住用户痛点。
趋势就摆在那儿,门槛一降再降,那些还在捣鼓PPT造车的人怕是真的要提前收摊了。
啥叫天选“学霸”?续航、人机交互、智能辅助全拉满,还得有点新想法,理想L9/Huawei旗下新款那种改进,你总得卷出花,再不然市场不认你。
剩下的,只能靠着残余库存和品牌滤镜撑几天咯。
用车市场就像大浪淘沙,谁都想喝点“剩汤”,可没实力,说散就散。
你看,整个新能源江湖版图在重画,原先的“补短板”成了现在的“拖后腿”。
新能源车会越来越智能、便利、实用。
曾经的增程车,是不是有一种“反杀”的幻觉?
其实市场从来不欠谁机会,都给过了。
就像饭桌上那份被夹来夹去的榨菜,吃腻了,谁还会多看两眼?
大浪里真正能留下的,总还是最能整活、最懂用户、最敢革自己的那一群。
这很现实,但也算公道。
说到底,增程车还会留在新能源舞台,但就像电影配角——偶尔露脸、偶有掌声,全靠硬实力。
能否逆袭成大主角?
别看现在被唱衰,万一哪天技术革命,洗牌又不是没可能。
但短期内,“学渣”都得乖乖出局,想“躺着赚钱”那是想太多。
一茬一茬的市场热潮,早就教会咱们,别太迷信哪条路永远正确。
也许明天风又变了,也许行业新霸主还在实验室闭关修炼。
但一句话——市场就是这么残酷,考验的是能适应变化和死磕自我的韧性。
增程车也好、纯电也罢,谁都想把牌打到最好。
剩下的路,还是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吐槽两句:你印象里的增程车,到底“香”在哪儿,或为啥突然“下头”了?
欢迎留言,这车市风云,咱们一块唠!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