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开新能源车已经成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大街小巷里,绿色的牌照越来越多,这代表着一种更环保、更经济的出行方式正在被大家接受。
很多人都享受着电车带来的安静、提速快和低成本的便利,感觉生活品质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但是,车是买回来了,我们真的了解怎么去“伺候”好它吗?
特别是给车充电这件事,看似简单,就是把充电枪插上就行,可里面却藏着不少学问。
不少老车主都说,很多用车问题,尤其是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根源都出在日常不经意的充电习惯上。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给新能源车充电时,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事儿。
首先要说的,就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习惯:车在充电,人待在车里。
外面天气热或者冷,车里开着空调,连着蓝牙听着歌,或者干脆躺在座椅上刷刷手机、小睡一会儿,感觉是把充电的等待时间完美利用起来了。
这种做法虽然舒服,但从安全和车辆健康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不小的隐患。
最核心的问题,不是网上流传的所谓“辐射超标”,正规出厂的电动车都经过了严格的电磁兼容测试,车内的电磁环境是安全的。
真正的风险来自于高温。
当车辆进行快速充电时,大量的电流涌入电池包,电池内部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个过程会产生巨大的热量。
这时候,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压缩机和冷却液循环泵,都在全力以赴地为电池散热,就好像一台高性能电脑在运行大型游戏,风扇在疯狂转动一样。
电池包的温度,尤其在夏天,飙升到五十多度是很正常的。
如果您此时还在车内开启空调制冷,就相当于给本已高负荷运转的车辆散热系统又增加了一项繁重的工作。
这不仅会影响充电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整个系统过热的风险。
万一,只是说万一,某个电芯因为内部微短路等原因,在高温下没能挺住,就可能引发“热失控”。
这个词听起来专业,其实就是电池内部发生了无法控制的连锁燃烧反应,温度会瞬间急剧升高,几秒钟内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所以,为了绝对的安全,充电时我们最好还是离开车辆,到充电站的休息室或者在附近安全的地方活动一下,没必要用自己的安全去赌那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接下来说说充电的时机问题。
很多人,特别是从燃油车时代过来的老司机,习惯把油箱用到快见底了再去加油。
这种习惯被一些人带到了电动车上,认为电池也应该用到电量很低,比如百分之十以下,再去充电,觉得这样能让电池得到充分的利用。
这个想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现在的锂电池,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最怕的就是“过度放电”。
我们可以把电池的健康状态想象成一个人的身体,长期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再去暴饮暴食,对肠胃的伤害是最大的。
电池也是一样,当电量低于20%时,电池的电压会变得很低,此时如果继续行驶或者进行充电,电池内部的锂离子活性会大大降低,强行让它工作,就像是逼着一个虚弱的人去干重体力活,会对电池内部的化学材料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长此以往,电池的容量会明显衰减,表现出来就是续航里程一年比一年短。
科学的充电方式是“浅充浅放”,尽量让电池电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健康的区间,比如20%到90%之间。
很多车辆的系统里也都有充电上限的设置,比如可以设置充到90%或95%就停止,这也是为了保护电池。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当看到续航里程掉到30%左右时,就应该开始计划去充电了,不要总等到仪表盘亮起红色警报,系统提示“动力受限”时才着急,那时候对电池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再来谈一个特殊场景下的问题:雨天充电。
南方的夏季,常常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雷暴雨。
这个时候如果车子没电了,能不能在露天的充电桩充电呢?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充电枪和充电口都做了防水设计,达到了IP67甚至更高的防水等级。
理论上确实如此,这个等级意味着设备可以在一米深的水下浸泡半小时而不会损坏。
但这毕竟是实验室里静态条件下的测试结果。
现实中的暴雨,水流是动态的、有冲击力的,而且雨水里混杂着各种灰尘和杂质,导电性比纯水要强得多。
在您插拔充电枪的瞬间,接口内部的金属触点是暴露出来的,高速飞溅的雨滴完全有可能在密封圈完全闭合前进入接口,造成高压直流电的正负极短路。
一旦短路,轻则烧毁充电口和车辆的保险丝,导致高昂的维修费用,重则可能引发电弧,点燃周边的塑料部件,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短路,更需要警惕的是雷击。
即便闪电没有直接劈中充电桩,它在附近落下时产生的强大电磁场,也可能通过电网和充电线缆形成一个巨大的瞬时浪涌电压,击穿车辆和充电桩里精密的电子元件。
所以,在雷雨天气,最安全的选择是寻找带有顶棚的室内充电站。
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必须在露天充电,也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用一把大号的雨伞全程遮挡住充电枪和车辆接口,在插枪前和拔枪后,都要用干燥的布把接口处擦拭干净,并且要选择地势较高、没有积水的地方。
还有一个近几年非常流行的功能,也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那就是“对外放电”功能,也就是很多车企宣传的V2L技术。
这个由我们中国车企引领创新的功能确实非常实用,开着车去露营,可以直接用车辆的电池给电磁炉、投影仪、电烤箱供电,极大地丰富了户外活动的体验。
但是,这个功能的使用时机是有讲究的,一个错误的操作,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电池,那就是在车辆充电的同时,使用大功率的对外放电功能。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快速充电时,电池本身就在承受着高电压、大电流的输入,内部温度升高,电池管理系统正在全力工作。
此时,你再从电池里取电给大功率电器使用,就等于让电池同时进行“充电”和“放电”两种高负荷的工作。
这会让电池内部的电流和热量管理变得异常复杂,电池的温度会比单纯快充时高出很多。
有专业媒体做过测试,在快充时同时开启对外放电,电池温度会额外升高十几度,这对于电池材料的寿命来说,无疑是加速损耗。
所以,想要享受户外烹饪的乐趣,正确的做法是等车辆充满电之后,或者在不充电的时候,再使用对外放电功能。
最后,我们来聊聊快充和慢充的选择。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宝贵,很多人为了图方便,几乎每次充电都选择快充站,半个多小时就能把电量从20%充到80%,非常高效。
而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充满的慢充,似乎成了被冷落的“备胎”。
快充技术的发展确实解决了新能源车的补能焦虑,是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如果长期、单一地依赖快充,对电池的长期健康是不利的。
快充用的是直流电,电流大,就像是往一个瓶子里猛灌水,水花四溅,很多水分子来不及有序排列。
对应到电池里,就是锂离子在强大的电流下,来不及平整、有序地嵌入到负极材料中,一部分锂离子会在负极表面析出、堆积,形成一种叫做“锂枝晶”的针状结晶物。
这种结晶物不仅会消耗电池内可用的锂离子,导致电池容量永久性下降,而且如果生长得过长,还有可能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引发内部短路,构成安全隐患。
相比之下,慢充用的是交流电,通过车载充电机转换成小电流给电池充电,过程非常温和。
它就像是给电池做了一次细致的保养,让锂离子有充足的时间,从容、有序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这个过程不仅能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还能让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包里成百上千个小电芯进行一次精确的“均衡”,确保每一个电芯的电压和状态都保持一致,这对维持整个电池包的健康和寿命至关重要。
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就曾公布过数据,保持每个月进行两到三次慢充,并且充满到100%的车辆,使用几年后,电池的健康度要比那些几乎只用快充的车辆高出不少。
所以,即便平时以快充为主,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定期地给爱车安排几次慢充,尤其是在晚上停车过夜的时候,利用谷电价格,既省钱又养护了电池,何乐而不为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