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连续跑4小时,要不要熄火_老司机一招判断,别瞎担心了!

咱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碰上节假日,自驾出行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首选。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对于一些驾驶经验不算特别丰富的朋友来说,心里总有个疙瘩:这车在高速上一口气跑上三四个小时,甚至更久,它真的受得了吗?

看着导航上还有几百公里的路程,再看看仪表盘上那个纹丝不动的水温指针,心里反而更没底了,生怕这玩意儿是“假装坚强”。

旁边坐着的家人朋友可能还会时不时提醒一句:“开这么久了,找个服务区让车歇歇吧,别把发动机给跑坏了。”这一来二去,本来轻松的旅途,反倒多了一份莫名的焦虑。

高速连续跑4小时,要不要熄火_老司机一招判断,别瞎担心了!-有驾

那么,连续高速行驶四小时,到底需不需要特意为了车而熄火休息呢?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个事儿聊透彻。

首先,我们得给现代汽车工业,尤其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投上一个信任票。

如今的汽车,早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种需要小心翼翼伺候的“娇小姐”了。

你所担心的发动机因为长时间高负荷运转而“中暑”的问题,汽车工程师们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得明明白白,并且给出了非常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一套高效智能的冷却系统。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发动机的“私人医生”加“空调管家”。

当发动机这个“劳模”在气缸里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巨大能量驱动车辆前进时,它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时候,冷却系统就该登场了。

特制的冷却液在水泵的驱动下,像血液一样在发动机内部预设的管道里不停地循环流动,精准地将核心部件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

这些被加热后的冷却液,会流向位于车头前部的散热水箱。

接下来就是关键一步了。

当您的车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一百多公里的速度飞驰时,车头会迎面撞上大量的空气。

这些高速流动的空气,就像一个功率全开的巨型吹风机,持续不断地吹过散热水箱的鳍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将冷却液中的热量迅速带走,完成降温。

降温后的冷却液再次回到发动机内部,开始新一轮的“散热之旅”。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所以,一个非常反常识但又千真万确的事实是:高速巡航工况,恰恰是发动机散热条件最好的时候,远比在市区里走走停停,只能依赖散热风扇那点风量要高效得多。

只要您的车况正常,冷却液不缺,管路不漏,理论上别说连续开四小时,就是从祖国的一头开到另一头,对于发动机的散热系统来说,也基本是游刃有余。

高速连续跑4小时,要不要熄火_老司机一招判断,别瞎担心了!-有驾

再聊聊现在很普遍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老一辈的司机总说,涡轮车跑完高速不能马上熄火,要怠速几分钟让涡轮冷却。

这个说法的确有它的历史原因,但在今天,对于绝大多数新车来说,已经过时了。

现在的涡轮增压系统,很多都配备了独立的电子水泵和延时散热功能。

也就是说,当您停车熄火后,行车电脑会判断涡轮的温度,如果过高,它会自动命令这个小水泵继续工作一段时间,让冷却液继续循环,直到把涡轮的温度降到一个安全的范围。

所以,放心大胆地熄火锁车走人,工程师已经把您担心的事都安排好了。

那么,既然车本身这么“抗造”,我们开车的时候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呢?

答案其实一直都在您的眼前,那就是仪表盘上的水温表。

这个小小的指针或者电子显示的数字,才是发动机状态最真实、最直接的“体温计”。

在任何时候,它的重要性都远超油量表。

油没了,车只是停下来,但水温要是“开锅”了,那对发动机造成的可能是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

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无论您是激烈驾驶还是平稳巡航,水温表的指针都会非常稳定地保持在中间位置,通常是90摄氏度左右。

它不是坏了不动,而是冷却系统在极为高效地工作,将发动机温度精准地控制在了最佳工作区间。

只要它安安分分地待在那里,就等于发动机在告诉您:“主人,我状态好极了,您只管放心开!”

当然,凡事都有万一。

如果您在行驶中,发现水温指针明显向代表高温的“H”区攀升,或者相应的报警灯亮起,这时候就必须立刻警觉起来了。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第一时间打开双闪,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车停到路边的紧急停车带。

注意,此时先不要立即熄火,可以让发动机怠-速运转,因为熄火后冷却风扇和水泵也会停止工作,反而不利于散热。

高速连续跑4小时,要不要熄火_老司机一招判断,别瞎担心了!-有驾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要在高温时尝试用手去拧开散热水箱的盖子!

因为冷却系统内部此时充满了高温高压的蒸汽和液体,一旦瞬间释放,其威力足以造成非常严重的烫伤。

正确的做法是耐心等待,直到发动机自然冷却,水温指针回落到正常范围后,再进行检查或寻求专业救援。

好了,关于车本身的问题我们聊得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得把目光从机器转向人了,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车可以连续跑十几个小时不喊累,但驾驶员不行。

人体是有极限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交通法规白纸黑字地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应停车休息,休息时间不少于20分钟。

请注意,这是法律规定,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建议。

制定这条法规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您的车,而是为了保护您和路上所有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

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坐姿,眼睛持续聚焦于前方不断变化的道路,精神高度紧张,这一切都会极大地消耗您的精力和体力。

科学研究表明,连续驾驶4小时后,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都会出现显著下降。

您可能会觉得眼酸、脖子僵硬、注意力开始涣散,甚至在不经意间出现零点几秒的“微睡眠”。

在时速120公里的高速上,这零点几秒的失神,车辆已经滑行出去了几十米,足以引发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而且,这强制休息的20分钟,也并非只对驾驶员有益。

它同样给了车辆其他关键部件一个宝贵的“喘息”机会。

比如轮胎,在炎热的夏季,滚烫的路面加上长时间的高速滚动摩擦,会让轮胎内部的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这无疑会增加爆胎的风险。

利用休息的时间,让轮胎自然降降温,同时您也可以下车检查一下胎压和轮胎表面状况。

还有刹车系统,虽然在高速上使用频率不高,但长时间运行积累的热量也不容小觑。

短暂的休息,有助于刹车盘和刹车片散热,确保其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所以,这20分钟的休息,是一次全方位的安全整备,远比您坐在车里纠结发动机要重要得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