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上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你揣着十二三万块钱,本以为只能在国产A级车或者合资品牌的紧凑型小车里打转,结果一不小心,可能会在一些大众4S店的角落里,发现一台挂着陌生车标的大车,销售人员还会热情地告诉你,这是一台正儿八经的德系B级车,和帕萨特、迈腾一个平台出来的,办齐了落地也就十二万出头。
这台车,就是斯柯达速派。
一时间,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价格听着是真香,但这车到底靠不靠谱?
这到底是天上掉馅饼,还是一个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斯柯达这个牌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很多开车年头久一点的老司机来说,斯柯达可不是什么陌生面孔。
在十多年前,国内汽车市场还没像现在这么卷的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叫“懂大众的都去买斯柯达”。
这话不是没道理的。
那时候,斯柯达作为大众集团的子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主打的就是一个实在。
它的车子,无论是发动机、变速箱还是底盘悬挂,基本上就是把大众同级别车型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过来用,但是价格上,总能比挂着大众标的亲兄弟便宜个一两万。
对于那些不那么看重车标,更在乎车子内在机械素质和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斯柯达简直就是最佳选择。
花更少的钱,买到和大众差不多的品质,这笔账谁都会算。
可是,时代变得太快了。
短短几年功夫,斯柯达就从当年的“明智之选”,变成了现在很多人都不认识的“冷门品牌”。
看看销量数据就知道了,最近几个月,斯柯达全品牌在中国的月销量也就一千多台,这个数字放在今天这个庞大的市场里,基本上就跟不存在一样。
甚至现在,斯柯达在国内已经没有独立的销售网络了,只能“寄宿”在大哥大众的4S店里卖车,连维修保养都混在一起,说白了就是靠着大众渠道勉强续命。
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原因很复杂,但说白了就是被自家人给“卷”死了。
首先是大众自己,为了应对国产车的崛起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开始疯狂降价。
以前二十多万才能落地的帕萨特,现在高配的2.0T版本,在一些地区优惠下来可能十六七万就能搞定。
大哥都把价格打到这个份上了,你让本来就定位低一些的速派怎么定价?
价格定高了没人买,定低了又没利润。
更要命的是,大众集团还把捷达这个品牌独立了出来,专门去打十万以下的低端市场,又把斯柯达原本的价格优势区间给堵死了。
这么一来,斯柯达就夹在了中间,高不成低不就,地位非常尴尬,慢慢地就被市场和消费者淡忘了。
现在你问一个年轻人,他可能认识各种新势力电车品牌,但看到斯柯达那个带翅膀的箭头车标,大概率会一脸茫然。
品牌虽然落寞了,但我们还是要回到车子本身。
十二万出头买一台德系B级车,这性价比到底体现在哪?
咱们得承认,这台速派的“德味儿”是相当纯正的。
它的底子,是大众集团非常成熟的MQB平台,和我们熟悉的帕萨特、迈腾是同宗同源。
你把车升起来看底盘,那套前麦弗逊、后四连杆的独立悬挂结构,包括很多零件上的大众“VW”标志,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它的血统没有问题。
开起来的感觉也确实是那么回事,方向盘虽然不算特别灵敏,但指向很准,车身在高速上跑起来特别稳,底盘给人的感觉很扎实、很有韧劲,过个沟坎也是沉稳的“砰砰”两声,没有那种松散廉价的感觉。
这种厚重感,是很多同价位的日系车或者国产车给不了的。
它的动力系统,是1.4T发动机配7速干式双离合。
这套组合在大众系的车上用了好多年了,优点和缺点大家也都很清楚。
优点是省油,对于一台车长超过四米八的大车来说,市区里开百公里七八个油,高速上甚至能开到五个多油,这燃油经济性确实很出色。
耐用性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检验,只要你不是天天在堵得水泄不通的市区里走走停停,这套动力总成的稳定性还是可以的。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它毕竟只卖十二万。
在省钱的同时,它也必然在一些地方做了妥协。
比如说,它的悬挂在处理一些比较大的坑洼或者连续的烂路时,会感觉有点生硬,车里的颠簸感会比较明显,舒适性上比不上调校更精细的帕萨特。
另外,在隔音方面,速度快起来之后,风噪声和轮胎噪音也会比主流的B级车要大一些。
但话说回来,考虑到这个价格,你似乎也不能要求它面面俱到,十全十美。
这台车最大的亮点,或者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实用性。
速派有一个独门绝技,就是它的掀背式后备箱。
和普通三厢轿车那个小小的后备箱盖不一样,速派的后备箱是连着后挡风玻璃一起掀开的,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开口,装东西的便利性堪比一台SUV。
家里有小孩的,放个婴儿车、装点行李;喜欢户外活动的,塞个折叠自行车、露营装备,都非常轻松。
这一点,是同级别所有三厢轿车都比不了的。
而且它的后排空间也足够大,两米八多的轴距保证了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坐着不憋屈,完全能满足一家人出行的需求。
说了这么多优点,那买它到底需要顾虑什么呢?
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一个:面子。
品牌力太弱,是斯柯达现在最大的硬伤。
这意味着它的保值率会非常惨淡,你开个三五年想卖车,会比同年的大众、丰田亏掉更多的钱,这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
其次,就是社交属性。
现在买车,或多或少还是有点社交功能的。
开着速派出去,朋友同事问起来“你这开的什么车啊?”,你可能还得费一番口舌去解释它的来龙去脉,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有点尴尬。
所以,这台十二万的速派,到底值不值得买,最终变成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
如果你的预算正好卡在十二三万,对空间和实用性的要求特别高,比如家里经常要拉很多东西;同时你又特别认同德系车那种扎实的底盘质感和驾驶感受,并且对品牌、面子这些东西看得比较淡,买车就是纯粹当个工具,自己开着舒服、用着方便就行。
那么,这台速派对你来说,可能真的是一个被市场低估的“宝藏”。
但反过来说,如果你很在意保值率,担心未来维修保养会不会麻烦,或者觉得车标的辨识度很重要,那么,多花点钱去买主流的大众或者日系品牌,可能会让你更安心。
说到底,速派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虽然还有着不错的底子和实力,却已经失去了市场的关注和追捧。
它提供了一个选择,一个用面子去交换里子的选择,就看消费者自己更看重什么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