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驰骋在高速公路上的朋友们,这些导航语音肯定耳熟能详:“前方五百米定点测速拍照”、“前方八百米区间测速拍照”、“前方五百米流动测速拍照”。
稍不留神,这些语音就可能让你在测速摄像头前露出马脚,超速的罚单随后而至。但更令人头疼的是,有时并非真的超速,而是在提速超车时恰好被拍到,导致误判罚款,申诉之路也颇为坎坷。
那么,这三种测速拍照方式究竟有何不同?我们又该如何避免被误判呢?
定点测速拍照
定点测速拍照可谓是最为常见的测速方式之一,不仅高速公路上常见,城市道路上也时有出现。
这种方式通常在道路上的特定点位设置一个测速拍照摄像机,可能是路边也可能是龙门架上。
定点测速拍照系统通常由摄像头和多个雷达传感器组成。测速部分通过雷达发射两次雷达波,根据两次波反射间车辆的位移距离来精确测量车辆的瞬时速度。一旦检测到超速,摄像头便会捕捉车辆信息并上传。
然而,定点测速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测量车辆经过测量区域时的速度。如果司机在到达测量区域前及时刹车,通过后再加速,那么定点测速就无法捕捉到超速行为。但如果在超车提速时恰好进入测量区域,系统便会立即拍照上传,不会考虑之前的行驶状态。
区间测速拍照
鉴于定点测速的局限性和机械性,区间测速拍照应运而生。与定点测速的“点”不同,区间测速采用“线”的测速方法。
由于资源限制,区间测速无法全程监控整段路程。它通常在路段的起点和终点设置摄像头进行拍照,然后根据区间长度和驶出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只要平均速度不超速,就不会被判定为超速。当然,如果区间较长,中间也可能设置若干测速点以进行采样。
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定点测速的不足,也避免了因超车等短暂加速行为导致的误判。但区间测速同样存在漏洞,司机可以在前半段加速行驶,然后在中途的服务区休息,再继续行驶。这样总时间增加,测得的平均速度也会降低。
3. 移动测速
移动测速,又称流动测速,可以安装在专用的测速车上,或由交警摆放在路边。为确保透明性,移动测速需在前方200米处按规定设置提示路牌,不会出现偷偷抓拍的情况。
移动测速通常用于临时限速路段或作为区间测速的补充,以有效控制路段车速。
尽管测速拍照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车速,确保道路安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在驾驶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超速行驶。你是否曾遭遇过被测速拍照误判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