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这款升级踏板火了! 2026 UZ125 Address,通勤党看完都心动了
朋友们,九月初铃木给欧洲市场扔了个“通勤利器”——2026 UZ125 Address。 这款从2022年第五代车型升级来的经济型踏板,没搞花里胡哨的噱头,全在咱们日常骑车的刚需上动了真格:**欧五+排放标准**稳稳达标,动力参数微调后反而更顺脚,车架轻了还更结实,连鞍座下的储物空间都悄悄涨了不少。 作为天天骑踏板跑通勤的人,我跟这款车接触下来,发现它的每处改动都踩在了“实用”两个字上。
先聊聊这款车的“家世”吧,Address车系在铃木踏板里可是老资历了。 1990年第一次亮相的是Address V50,那会儿主要在日本本土卖,小巧轻便;到1991年的Address V100,不少朋友可能还有印象,当年可是大批进入国内,俩车都是风冷两冲程单缸机。 后来2005年第二代Address V125来了,这是车系第一次换四冲程发动机,124cc的排量,缸径行程53.5mm×55.2mm,一直卖到2009年左右。 2010年第三代Address V125S换了新外观,发动机没动;2017年第四代干脆连发动机都改了,缸径行程调成52.5mm×57.4mm,外观也跟着换新;2022年七月第五代Address 125又走了复古风,现在2026款就是在第五代基础上改的中期款,底子本身就够扎实。
动力这块儿,2026款搭的还是那台**SEP α发动机**——铃木“环保高性能”的招牌,风冷四冲程单缸,SOHC两气阀,124cc排量,缸径行程跟第五代一样是52.5mm×57.4mm。 有意思的是参数,最大马力从2022款的8.7匹稍微降到了8.4匹,但发力点从6750rpm提前到了6500rpm;峰值扭矩反而从10N·m涨到了**10.2N·m**,发力点也从5500rpm挪到了5000rpm。 别觉得马力降了就弱,实际骑的时候特别明显:早高峰在市区跟车,绿灯一亮轻轻拧油门,转速还没到6000就有劲儿了,不用像有些踏板那样使劲拧才敢超电动车,跟车时也不用频繁调油门,动力响应特别跟脚。
能有这表现,发动机内部的改动功不可没。 凸轮轴凸角加高了,进气阀门升程变大,进气量跟着多了,排气凸角也跟着调整;空滤的气箱容量加了10%,曲轴也改了来配合配气;连电喷喷嘴的角度都换了新的。 一套改下来,不仅过了欧五+排放,还让动力来得更早,市区通勤刚好够用。 而且变速系统也优化了,CVT怠速降了,离合器换成滚柱式单向的,早上启动的时候声音特别小——我之前骑老款踏板,启动时“突突”声总怕吵到邻居,这款车启动时声音轻得很,七点多出门都不用小心翼翼。
车身的改动更让我惊喜。 钢管车架比2022款轻了1公斤,扭转刚性却提了**25%**,后减震的连接点还挪到了更高、离发动机更远的地方。 骑起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稳,上次走郊区那条有点坑洼的小路,车身没怎么晃,过弯的时候转向也准,不用老调整车把,心里特别有底。 之前骑过有些刚性一般的踏板,过弯时总觉得“发飘”,得放慢速度,这款车就没这问题,哪怕稍快点过弯也能稳稳咬住路线。
储物和续航也是通勤党的痛点,这款车刚好补上了。 鞍座下的储物仓从21.8升涨到了**24.4升**,我试了下,放个全盔没问题,还能塞个折叠伞和小背包——之前骑老款踏板,全盔只能抱着,特别麻烦。 油箱从5升加到5.3升,别看只多了0.3升,用的新材料还让油箱轻了25%,续航能多跑二三十公里。 周末骑它去周边县城,来回120多公里,到家油表还有两格,不用中途找加油站,省了不少事。
细节上的贴心也不少。 座椅换了新的,比老款轻还长了15mm,我178cm的身高,骑的时候膝盖能自然弯着,不会觉得挤;上次骑了一个半小时去朋友家,下来的时候屁股也不酸,不像有些短座椅,骑久了腿和屁股都僵。 驾驶员脚下的平踏板做了防滑设计,下雨天脚踩在上面稳稳的,不会像光面踏板那样打滑——之前有次下雨骑别的车,脚滑了一下差点没稳住,现在骑这款车就没这顾虑。 还有制动,前碟后鼓加了联动刹车,上次下雨在路口,前面电动车突然变道,我急刹车的时候车身一点没跑偏,稳稳停住了,要是没有联动刹车,湿滑路面急刹很容易打滑。
其实看完这款车的升级,我挺有感触的:好的通勤踏板,从来不是堆华丽配置,而是把用户的小需求都放在心上。 动力不用多猛,但要跟脚;储物不用多大,但能放下头盔;车身不用多沉,但要稳当。 2026 UZ125 Address就是这样,每处改动都对着通勤的痛点来,没有花架子,却让人觉得踏实。 这样一款懂用户的踏板,你会考虑把它当成日常通勤的伙伴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