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下雨天开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把车速放慢一点,觉得只要车子开得像蜗牛一样,安全就有了保障。
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
如果仅仅是放慢了速度,却没有处理好其他细节,那危险依然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
根据相关的交通数据统计,雨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要比晴天高出不少,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这个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其实,很多事故的根源,都来自于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想当然”的操作,比如觉得雨刮器能刮就行、看到积水直接冲过去、车窗起雾了用手随便擦擦。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在雨天这种特殊环境下,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车辆失控或者剐蹭。
所以,今天我们就用最朴素的大白话,好好聊一聊雨天开车的那些事,把那些专业的安全指南,变成咱们老百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实在技巧。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容易引发问题的错误做法。
第一个就是对雨刮器的使用太过随意。
有些人一上车,不管雨大雨小,直接就把雨刮器开到最快的档位,让它在挡风玻璃上疯狂地来回摆动。
如果你的雨刮器胶条还很新,那还好说,但如果胶条已经老化变硬了,这么做非但刮不干净雨水,反而会在玻璃上留下一片模糊的水痕,尤其是在晚上,对面车辆的灯光一照过来,光线瞬间就会散开,形成一片光晕,严重影响视线,这时候别说看清路况了,连基本的方向感都可能受到干扰。
还有一种情况是雨刮器刮起来有异响或者卡顿,很多人觉得还能用就将就着用,其实这也是一个安全隐患,说不定在哪个关键时刻它就彻底罢工了。
第二个常见的错误是面对积水路段时过于“勇猛”。
看到前方有一片积水,有些驾驶员不仅不减速,反而会下意识地踩一脚油门,想快速冲过去。
这么做的后果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溅起巨大的水花,给旁边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造成困扰,非常不文明。
更重要的是对车辆自身的危害,你根本无法预知这片浑浊的水下到底隐藏着什么,可能是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也可能是一些尖锐的杂物,一旦车轮陷进去或者被扎破,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词叫“水滑效应”,就是当车速过快时,轮胎来不及排开路面的积水,会在轮胎和路面之间形成一层水膜,这层水膜会让轮胎瞬间失去抓地力,车辆就会像在冰面上一样打滑失控,此时你转动方向盘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如果积水过深,高速冲过去还极易导致水被吸入发动机的进气口,造成发动机严重损坏。
第三个问题,就是跟车距离的把握。
在晴天,我们可能习惯了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跟车距离,但在雨天,路面湿滑会导致轮胎的附着力下降,这意味着车辆的刹车距离会比平时长很多。
有实验数据显示,在同样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雨天的刹车距离可能会比晴天长出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多。
如果你还是按照平时的习惯去跟车,一旦前车紧急刹车,你很可能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追尾事故就很难避免了。
第四个就是车内起雾的问题。
雨天由于车内外温差大,加上车内乘客的呼吸,前挡风玻璃内侧很容易凝结出一层雾气。
很多人习惯性的做法是用手或者毛巾去擦,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擦过之后很快又会起雾,而且擦得不均匀还会留下一道道痕迹,让视线更加模糊。
就在你分心去擦玻璃的那短短几秒钟,车辆依然在高速行驶,前方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这几秒钟的视线盲区就足以酿成大祸。
了解了这些常见的误区,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其实雨天安全行车,并不需要多高超的驾驶技术,更多的是需要一份细心和提前的准备。
首先,在出发之前,请务必花上几分钟时间给你的爱车做一个简单的“体检”。
第一项就是检查雨刮器,启动一下,看看它刮水是否干净利落,有没有跳动或者异响。
如果刮过之后玻璃上还有明显的水痕残留,那就说明胶条该换了。
同时,要确保玻璃水壶里有充足的专用的玻璃水,而不是自来水。
因为自来水里的杂质和矿物质时间长了会堵塞喷头,关键时刻喷不出水来清洁玻璃,会非常麻烦。
第二项是检查轮胎,轮胎上的花纹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排水。
如果花纹磨损得太平,深度低于1.6毫米的警戒线,那轮胎的排水能力就会大大下降,雨天行驶时就非常容易打滑。
另外,雨天可以将胎压适当调低一点,比如比标准值低0.1到0.2个bar,这样可以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抓地力。
第三项就是把全车的玻璃和后视镜都擦拭干净,一个清晰的视野是安全行车的基础。
如果你的车后视镜没有加热功能,可以考虑在镜面上喷涂一些专用的驱水剂,这样雨水就不容易附着在上面形成水幕。
开车上路之后,核心要领就是控制好速度和距离。
雨天行车,速度一定要降下来,具体降多少要看雨势的大小。
如果是小雨,车速可以比平时慢百分之二十左右;如果是中到大雨,车速最好控制在每小时60公里以下;如果是暴雨,能见度很差,那车速就应该降到每小时40公里以下,并且要打开相应的灯光。
同时,尽量行驶在车道的中间位置,因为道路设计一般都是中间高、两边低,以便于排水,所以车道两侧的积水通常会更深。
跟车距离方面,一个简单的参考标准就是把晴天的安全距离延长一倍。
比如晴天你习惯跟车50米,雨天就至少要保持100米的距离,给自己留出更充足的反应时间和刹车距离。
尤其要远离大货车,因为它们车轮卷起的水雾会像一道墙一样,瞬间就能遮挡住你的全部视线。
当遇到积水路段时,千万不能盲目通过。
第一步是要判断水深,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如果积水的深度已经超过了车轮的下半部分,那就意味着有很大的风险,最好选择绕行。
如果没有参照物,看不清深浅,那就更不能贸然尝试。
如果判断积水不深,可以安全通过,那么在通过时也要讲究方法。
应该挂入低速挡位,稳住油门,以一个相对较慢且均匀的速度一次性通过,中途不要停车、不要换挡、也不要急打方向盘。
通过积水路段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步骤,那就是要轻踩几下刹车。
因为刹车盘和刹车片在经过水浸后会附着一层水膜,影响制动效果,通过轻踩刹车,利用摩擦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其烘干,让刹车系统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最后,关于视线问题的处理。
车窗起雾时,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空调的除雾功能。
打开前窗除雾模式,将风量调大,无论是冷风还是暖风都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雾气。
灯光的使用也至关重要,雨天开启近光灯和示廓灯,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看清路,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别人能清楚地看到你。
如果雨势很大,能见度很低,还应该开启前后雾灯。
但切记,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开启远光灯,因为雨水会反射光线,开启远光灯会在你眼前形成一片白茫茫的光幕,反而什么都看不清了。
行车结束后,也别忘了对车辆进行检查和养护。
雨水中含有酸性物质和灰尘,长时间附着在车漆上会造成腐蚀,所以雨后最好能尽快清洗车辆,特别是要对底盘进行冲洗,去除附着的泥沙,这对防止底盘生锈非常有好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