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

2月13日这天,理想汽车的朋友圈里突然多了不少晒工厂、秀新技术的小视频。苏州半导体基地和常州电驱动生产线一前一后亮相,把“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和“新一代电驱”这两个关键词推到了台前。有点像我去年第一次去4S店看L8时,销售哥们把机盖掀开那股子兴奋劲儿——你看,这玩意儿现在我们自己能做了!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身边有位老同学,是典型的技术控。去年刚换了辆理想L8,每次聚会都要给大家科普什么叫碳化硅。他说得头头是道:面积小、省空间、效率高,用上它动力系统能省下不少冤枉电。我本来还不信,但真坐他车跑了一趟郊区回来,再对比下我的油改电SUV,那种续航焦虑感确实少了很多。最直观就是夏天全家出行开空调也不心疼,他甚至敢一路用智能辅助驾驶巡航。

但讲真,大部分人听到“碳化硅”三个字可能还是懵圈状态。我妈问我:“你买个车还管它用啥材料做芯片?”可在我们这些经常泡论坛、关注新能源圈的人眼里,这背后卷的是每公里成本和每立方厘米空间利用率。从特斯拉Model 3带起风潮,到最近小米SU7杀进20万级纯电销量榜首,不少品牌都在比拼谁家的动力总成更紧凑、更省能耗。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有趣的是,现在各大厂商都喊着要搞“双能战略”,既追求智能驾驶,又死磕三电系统。但真正让用户记住的往往不是参数,而是实际体验。今年春节返程堵高速,我跟几个朋友互通路况,他们开的车型五花八门,有油混、有纯电、有增程。其中一个理想L8车主就分享:同样堵在服务区排队充电,他发现自己剩余续航掉得慢,还能多抢几个插座轮次。这种场景下,“效率提升6%”可不是纸面数据,是妥妥地让人安心一点。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自研并不等于全链条自主。这点行业内外都有误解。有些亲戚觉得国产品牌只要说自研,就是从无到有全部包圆。但实际上,包括理想在内,目前国内多数企业主要攻克的是封装环节——衬底、外延这些基础原料还是得靠国际大厂或者本土龙头供货。我之前陪朋友参观过一次半导体封装线,那种防尘服裹得严严实实,一块巴掌大的模块,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变成合格品。难怪有人调侃:搞芯片其实比造发动机还考验耐心。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啥现在这么多企业扎堆投身封装?归根结底还是为了降本增效。一位维修师傅跟我聊起这个话题时直言:“价格战打起来,谁家供应链短、响应快,就更容易活下来。”但扩展太深风险也大,如果整个产业链需求波动剧烈,上游产线空转,下游压力山大——WolfSpeed这样的海外玩家就因为激进扩张差点撑不住。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今年市场还有个变化值得琢磨:随着欧美市场新能源增长放缓,各家开始谨慎控制投入力度。不少国产品牌干脆选择只盯最后一道环节,把精力集中在终端交付和品质把控上。而且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国内单晶炉数量早已破万台,可如果订单减少,很容易出现设备吃灰、人力闲置的问题。这也是为啥许多人私下议论,“不要贪多嚼不烂”。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至于实际养护方面,我那位技术控同学倒没遇到什么特别难修的问题。他说平时保养流程基本没变,只是偶尔碰上软件升级,会顺带检查一下功率模块温度表现。“毕竟新的东西嘛,总怕哪天冒出‘小毛病’。”他笑着补充。不过据他的经验来看,自从用了这一代动力总成之后,高速超车响应明显快了一拍,而且长途下来发热量控制不错,没有出现过热降功率现象,这对喜欢假期自驾远行的人来说算是一大利好吧。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再提一句社区口碑。今年春季全国各地新能源群聊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某些品牌采用混合方案降低碳化硅使用比例,有支持也有质疑。有老司机表示理解,说这样可以兼顾成本与性能;但年轻用户则希望一步到位,全系标配才够诚意。这类争论,其实反映出消费层面对核心零部件自主权越来越敏感,也期待未来能够真正实现更多环节的国产替代,不只是停留在宣传层面。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回望2023年发布会现场,李想曾公开强调面积减小70%、综合效率提升6%的意义。当时不少媒体同行觉得这不过是一组数字,可落地之后才发现,对家庭用户来说意味着后备箱空间宽敞一点、电池包布置灵活一点,对于爱折腾露营装备或娃娃推车的大户家庭简直太友好了。别的不提,今年清明踏青,我们四个人加满行李还能塞两箱矿泉水,以前可是连婴儿床都嫌占地方呢!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也不能光看表面风光。目前行业最大挑战仍然是如何平衡投资与回报周期。如果没有足够订单支撑,大规模建设产线反而可能拖累财务健康。一些资深分析师甚至建议,新势力应该稳扎稳打,从终端应用切入,再逐步向产业链上游渗透,否则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泥潭。所以看到理想目前把重心放在最后一道关卡,不盲目冒进,也算是一种务实选择吧。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上周末去洗车房蹭WiFi,无意间听见旁边两位司机聊天,一个抱怨最近行情不好考虑卖旧换新,一个则显摆自己的增程版冬天不用愁续航。“你们懂啥,”第三个人插嘴,“以后咱们买新能源,看配置表先瞄瞄是不是用‘自家’芯片!”气氛顿时轻松起来,但这种细微变化,其实正悄悄影响着大家购车决策方式——从过去只认外形马力,到如今琢磨核心零部件是谁家的,都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走向成熟阶段,每一个决定都会被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拿放大镜审视一遍又一遍。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晚上回家翻朋友圈,又刷到了当天工厂量产的视频剪辑,看着机械臂挥舞、一颗颗黑色方块精准落座,我突然生出一种复杂情绪。一方面佩服这些工程师埋头苦干数年的坚持,一方面又担忧整个行业是否真的准备好迎接下一轮洗牌。不知道几年后的我们,会不会怀念今天这种略显青涩却充满希望的新突破?

理想汽车碳化硅芯片自研量产,车主圈的那些真实体验与隐忧-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