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五菱宣布进军乘用车市场,带来A100C我一开始还以为又是个传统的微车改装版本,没想到其实还挺大动作。这事儿,我和旁边那修理厂的小弟都聊过,他说五菱布局新能源,用心不一样,至少比之前那些什么宝骏、荣威更有野心。这点我觉得挺有趣,毕竟新能源市场,谁都在试水,也都在挣未来的钱。
我在车展上呆了会儿,那台A100C刚亮相,外形有点像小时候玩微车的样子,挺萌的。咱们实际用车的场景,才知道它这个尺寸——长宽高估算大概也就2.5米左右(体感/样本少),正常来说城市开堵也是优点。小弟说:这车会不会续航太低?我想了想,估算CLTC续航大概在220公里(猜测,不一定准),别说堵车,满格电费也得十毛一公里吧,也就是说每跑100公里,油钱能省个十块左右。必须得说,这样的续航,对于上下下班,跑跑郊游还是够用的。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新车标配都说续航啥的,好像我生活中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很多微型车续航都差不多。比如我见过的几个品牌,标续能到250公里的其实少见,220到230的多。只是,有个问题,它这个续航表现能持续多久?毕竟,现实里是不是总比宣传的短点?我之前有个朋友买了辆纯电微车,刚开始说续航还能走百公里,后来一年下来,基本跑50-60公里就得充电,磕磕碰碰,要考虑很多实际用车场景。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了个别车型的研发图纸。发现他们新车其实也用上某些成熟技术通知——比如电池包,可能是个三层结构,类似拼积木一样叠起来。就像搭积木,哪里松了或漏气,影响的就是耐用和安全。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在供应链上尽力避免临时拼凑的劣质零件,但实际上,电池技术到底能耐多久,还得看后续表现。
我想问,如果你让一个城市白领每天上下班用,买这款车,行不行?是不是觉得要接受一些折中方案?220公里续航——其实更贴实,毕竟领克、比亚迪那些都在讲真实续航,做得狠点。
我猜,它这款车的成本大概也就1.5万到2万(估算/样本少),在和长安、奇瑞这种对手里,也算是挺平易近人。但你知不知道,很多微车其实利润很低(甚至亏钱),这个A100C怎么盈利?可能就是长远布局——等销量起来,才有空间提升价格或做低折扣。
还有一个点,合作设计师告诉我,这款车的后悬架其实用的还是传统的扭力梁(像老式摩托车那样),对比长安糯玉米采用的多连杆,显得稳点但成本高很多。你会觉得,成本控制是不是成为关键?如果真正要普及,穷点的供应链就必须靠上。
对比:我试过两款同价(或略贵)微型车——一款是那什么奇瑞小蚂蚁,一款是比亚迪的海豚。差别主要有:它们的车身用料、内饰环境,甚至驾驶体验,都很不同。一说到驾驶,A100C那点轻快,可能比海豚更适合短距离,车身轻重量(估算不到一百五十公斤)让油耗控制得不错。拿实操差别讲:一个微微的加速,奇瑞和比亚迪都比五菱更有份量,特别是在高速穿行时,那点推背感就不一样。
但我得说,换个角度看,五菱一直走的是实用路线,能想到的就是方便、便宜。我想:他们把这个车推出来,真的就是瞄准城市中低端客户——预算有限,追求便捷的用户。你会不会觉得,这也是一种捉未来的策略?从长远看,微型车销量其实一直稳中有升,人们对省事、划算的需求还在。
说到供应链,大家都知道,零部件的拼拼接接是常事。而且,那些组合用料的技术难点,没有个可靠配方,就会出问题。就像我自己偶尔修个电器,总觉得拆开拆开,原料都一样,但拼得好坏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微车出了几年,可能硬件都变样:电池表现不一样,接线不稳,甚至有些车充一半就敢出问题。
我还在想——五菱未来会不会逐步提升续航?还是说,还是继续走低续航、低成本的老路?毕竟,新能源车型要涨价,也不是说低价就行了,用户还是会在意用当下。比如你去问问周围人,十个可能只有两三个会在意续航一百公里还是两百二十公里,剩下的还真就看性价比了。
临场小计算:假设百公里电耗12度电(对比传统车油耗5升/百公里算),电费0.6元/度,那其实充满一次得7.2元,跑100公里仅需0.72元,就是说压缩下来,还是挺省油的。纯电车的成本在未来几年会不会越来越低?我估算,电池价格下降趋势还在继续,但次等品比主流供应的状态还会持续多久?这点我还不好说。
说到用车感受,销售跟我说:年轻人喜欢,它够萌,够实用。我心里想:是不是年轻群体的购车逻辑早已变了?不只是看颜值,还有省钱方便。像我这种半路老司机,觉得微车尤其是纯电微车,还是挺折磨人的——充电麻烦,续航不稳,又怕跑远了电扁。
我刚才还在想:对比传统燃油微车,纯电版可真是云里雾里——技术成熟了吗?供应链稳定了吗?这个问题也可以问问自家的打气工,他每天帮车跑动着,看得比我还多。从他的嘴里,我懂得,很多坏掉的电池和恢复不到的安全感,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难怪很多车主都说还没电跑着累。
我还在琢磨:如果我也是消费者,会不会有人告诉我,续航不够,浪费时间充电才是真实用车的最大痛点?但这话又说不准,因为很多人一心认准便宜好用。五菱的定价策略会不会让人觉得性价比极高?还是说,品牌还得再耐得住测试。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点——没细想过。可能这车用的电池其实不是自家研发的,而是买的那种拼凑式的供应链技术(估算/猜测/样本少)。这样一来,成本控制可以做到低点,但安全和耐久,就得看供应链的稳定性。你会不会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技术依赖?
那天我碰到一位销售员,他说:小微车用电池多几个月就得换。我心想:这话说的有点过头,但也不无道理。换电池的成本,估算得10-15%,大概就是百公里30元左右的后续维护成本了。这点你怎么想?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记得,前几天朋友刚买的微型车,他说:电池就像手机,淘汰快得很。但问题是,我也见过好几年用得挺不错的电池,耐久性真是个看天运的事。不知道,这款A100C的电池,能坚持多久?我猜一两年内,微型车市场会不会出现被低价电池错砸的事?我不好断言。
在我心里,微型车的未来其实很难说:会不会走快递车、城配车路线,将来换电成为新趋势?也许它们的技术会越变越折腾,但低成本、高续航,才能真正打入平民家门。你会不会觉得,现在每一台微车,实际上都像迷你版的移动仓库,承载了城市里很多琐碎的生活。
据我观察,新能源微车起步其实也算拐弯抹角——它们都想拓客,但又都在摸索该走哪条路径。数据告诉我,去年中国微型车市场,年增长率大概10%左右(估算/体感),在这繁杂的市场中,五菱的入局,是试探还是布局?我猜应是后者,但谁都不能保证未来能否跑偏,就像随时可能换个供应链调料包一样。
这么一分析,还真挺复杂。看到这你会不会觉得:别把未来想得太遥远,昨天下午路上我遇到个骑电动车的叔叔,他说:再快点买电车,别等到充电都成问题。新能源微型车和普通电动车关系也没想象的遥远,差别大概就是尺度和用料的不同。一句话总结:未来的新能源微车,可能就是城市里的微型移动端,我们要不要提前抗拒变革?那天我看见停车场角落一辆被遗忘的油车,它的油箱还满着油。
我在想:像我这样仔细琢磨汽车的人,反感套路的背后,是不是也在默默期待那点小细节,比如按键的触感、座椅的舒适度、车门打开的声音……这些小事,似乎才是真正定义一台车是否贴心的标志。
你怎么看?是不是,有时候我们在筛选一辆车,更多的其实是在找那个让你心动的小瞬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