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大家走在马路上,或者在停车场里,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好像一下子就多起来了。
这感觉不是错觉,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
就拿去年的数据来看,有一个月全国新车销量里,新能源车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达到了53%。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这新能源车,真能把咱们开了上百年的燃油车给彻底取代了吗?
这会不会是大家一时兴起,跟着凑热闹,过几年风头一过,就发现还是油车好?
还有人说,这就是一场闹剧。
不过,也有网友的回应一针见血:当年功能机时代,小灵通也是这么看待手机的。
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
咱们老百姓看车,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己过日子的小账本。
很多人聊起电车,第一反应就是省钱。
确实,现在油价动不动就往上蹿,加满一箱油好几百块,看着都心疼。
电车呢,在自己家里充电,一度电几毛钱,就算去外面的充电桩,也比油费便宜不少。
这么一算,一年下来,光是能源花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但是,事情不能只看一面。
那些坚持开油车的朋友,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加油多方便啊,开进加油站,五分钟就“满血复活”,马上又能跑个几百公里。
电车呢?
就算是用上了超级快充,充满也得等个半小时一小时的,要是赶上节假日上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桩前排长队,那真是能急死人。
对于那些时间特别宝贵,经常需要跑长途的人来说,油车的这种便利性是电车暂时比不了的。
所以,单从省钱和省时间的角度看,油车和电车各有各的好,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点,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发展新能源车,背后考虑的绝不仅仅是给老百姓省点油钱这么简单。
这背后,是一笔关乎国家整体发展的“大账”。
我们国家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石油资源相对没那么丰富的国家。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实情况:我们每年消耗的石油里,有超过七成需要从国外进口。
这些石油,要通过一艘艘巨大的油轮,跨越重洋运到我们的港口。
这条海上的运输线,就是我们的能源生命线。
但这条生命线的开关,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万一国际局势有什么风吹草动,这条路被卡住了,那我们国内数以亿计的汽车、工厂,都会面临没有“口粮”的风险。
这就是能源安全问题,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必须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
那么,换成电车,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电是从哪里来的?
发电的能源,我们国家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
我们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搞火力发电;我们有奔腾的江河,可以搞水力发电;我们还有广袤的西部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这些能源都长在咱们自己的土地上,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更厉害的是,我们国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特高压电网,能把西部发的电,高效地输送到东部的人口密集区。
这张电网,铺设得比加油站网络还要密集,几乎覆盖了所有乡镇。
所以,把汽车的主要能源从依赖进口的“油”,转向我们能够自给自足的“电”,这实际上是一次重大的国家战略转型,是为了把发展的命脉和主动权,更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汽车产业本身的变化,就更能看清方向了。
在过去几十年的燃油车时代,说句实话,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一直扮演着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汽车最核心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最顶尖的技术都掌握在德国、日本、美国这些老牌汽车强国手里。
我们的合资品牌,虽然销量很大,但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高级组装厂”,核心技术和大部分利润都被外方拿走了。
我们自己想要研发一款高性能的发动机或者平顺可靠的变速箱,要走的路非常艰难。
但是,新能源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电动车的核心不再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
这就相当于大家都不玩原来的游戏了,换了一个全新的赛道重新比赛。
而在这个新赛道上,中国企业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换道超车”。
就拿最重要的动力电池来说,现在全球市场上,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公司加起来,就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份额,是绝对的行业领导者。
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性能上做到了行业顶尖;宁德时代推出的“麒麟电池”,在充电速度和续航上不断突破极限。
过去是我们求着别人给技术,现在是国外的汽车巨头反过来要采购我们的电池,找我们合作。
除了“三电”,在智能化方面,像华为、小米这些科技公司的加入,更是把汽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这些体验让汽车越来越像一个聪明的移动电子产品,而这恰恰是传统燃油车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
所以我们看到,去年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历史性地超过了合资品牌,并且新能源车的出口量也在飞速增长。
这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在新的技术赛道上,真正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
当然,电车目前还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短板,比如北方朋友最担心的冬天续航打折问题。
确实,由于电池在低温下化学活性降低,前些年冬天电车续航掉个三四成是很常见的现象。
但是,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
我们可以看看挪威这个国家,地处高纬度,冬天比我们东北还要冷,但那里却是全世界电动车渗透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特斯拉等电动车常年是销量冠军。
这是因为现在的电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比如热泵空调、电池智能温控系统等,可以在车辆启动前就给电池“暖身”,让它在更合适的温度下工作。
现在好一些的车型,冬季续航的衰减已经能控制在15%以内了。
当然,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极端天气里,油车和混动车确实更让人放心,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年又能遇到几天这样的天气呢?
为了这极少数的场景,而放弃其他绝大多数时间里电车带来的安静、平顺、低成本的驾驶体验,这笔账是否划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至于充电慢的问题,解决的路径也很清晰。
一方面是电池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比如大家都在期待的固态电池,如果真的能像宣传的那样,实现充电十分钟续航八百公里,那所谓的“充电焦虑”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国家正在规划布局更多的超充桩,未来目标是让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快捷。
当技术进步和基建完善这两条路都走通之后,油车最后的便利性优势也将被大大削弱。
到时候,油价可能因为资源越来越少而不断上涨,而电车的综合使用成本和便利性却在不断优化。
对于普通家庭的日常上下班代步、周末市郊出游来说,电车的优势将会是压倒性的。
油车当然不会完全消失,它可能会像今天的马车一样,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比如重载物流、硬派越野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收藏和驾驶,但它作为大众主流交通工具的地位,正在被新能源车一步步取代。
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十年、二十年,但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
不信的话,下一次等红绿灯时,你再数数身边的绿牌车,就能感受到这股时代洪流的力量了。
全部评论 (0)